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農民種地怕什么?就怕遇到不好的年景,辛辛苦苦忙活一年,因為一場風、一場冰雹、一場霜凍,再或者持續的干旱、連續降雨,都可能讓這些在土地上辛苦勞作的農民損失慘重。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自古以來,農民種地主要就是靠天吃飯,天氣情況誰也說了不
農民種地怕什么?就怕遇到不好的年景,辛辛苦苦忙活一年,因為一場風、一場冰雹、一場霜凍,再或者持續的干旱、連續降雨,都可能讓這些在土地上辛苦勞作的農民損失慘重。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自古以來,農民種地主要就是靠天吃飯,天氣情況誰也說了不算。
農民遇到好年景了,收成好一些,但要是遇到了一些天災人禍的,那基本就要自認倒霉了。
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不斷發展,農民種地也不再像過去一樣了,對于各種自然災害也有了一定的應對措施,能夠在遇到自然災害的時候減少一些損失。
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應用各種科學技術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農民在種地過程遇到自然災害的損失,還是不能夠完全避免的,農民種地靠天吃飯的基本情況還是沒有徹底改變。
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想到保險了,如果種地能夠入保險,像一些醫療保險,意外保險一樣,農民種地都先入上保險,遇到一些自然災害的時候保險公司能夠補償一些損失,這不是很好的嗎?
于是,現在就有了各種農業保險,例如我們這里就有小麥保險、玉米保險等等,在這幾年還有了針對一些經濟作物的保險,例如蘋果樹的保險等等。
應該說,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據我了解,這件看似很好的事情很多農民卻并不買賬,對一些農業保險有了一定的抵觸,原因在哪里呢?究竟是保險的問題還是農民的問題呢?
先從一份強制的農業保險說起
2021年12月29日,煙臺招遠市齊山鎮河上溝村,村會計在村民群里通知報小麥面積同時交小麥保險,每畝7.6元。
然后有村民問不交保險可不可以,村支書高明儉直接回了一句“不可以”。
小麥保險應該說是對村民有益的,為什么成了強制性的,不交不可以呢?難道像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一樣,現在成了“麥強險”了嗎?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再深入思考一下:
1.為什么要“強制”性交小麥保險,這是由誰規定的?
可能是我孤陋寡聞,沒有聽說過這個保險有強制繳納的規定,在網上查了一下,也沒有查到相關的規定,只是看到在網上也有別的地方的一些人說過類似的問題,但是具體的規定是沒有看到的。
我查找了一些資料,最后在一份保險公司的《政策性小麥保險介紹》中,看到了這樣的參保原則:
通過宣傳發動,引導農民參加政策性小麥種植保險。在農民交足保費的前提下,做到應保盡保……農戶和投保主體應按照實際種植的小麥面積全部投保,不得選擇投保。
這個好像和這個強制性有一定的關系,但是作為一個保險公司來說,好像也沒有這個權力強制吧?那么,我們村村支書所說的這個“不可以”,是根據哪里的規定說的呢?是村里的規定,還是保險公司的規定,或者說上一級哪個部門的規定呢?
2.“強制”的背后,我們能看到什么問題?
我就是一個農民,平時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村里和周圍村的農民。
在我眼里的農民,都是勤勞善良的,平日里生活節儉,因為我們都是實實在在過日子的,都知道賺錢的不易。
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農業保險在我們這里不是一年兩年了,這些年我們也遇到過一些天災人禍,如果這些保險能讓農民看到實實在在的實惠,那么有必要強制交嗎?
個人觀點,強制說明了有人不愿交這個保險,也可以說有的農民沒有從這個保險中得到實惠,要不然也不會有人問可不可以不交了。
要是真能讓農民得到實惠,我認為根本就不用強制,大部分農民都會主動交的,就像現在的合作醫療,這個不是強制的,但是家里有人生病住院的時候,確實能減輕負擔,所以在我們這里就算是現在每個人每年需要交的錢不少,也很少有不交的,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
3.一句簡單的“不可以”,真的就把事情解決了嗎
在這里扯點題外話,這本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卻能見微知著,往往就是在一些小事上能看出問題。
當村民問可不可以不交小麥保險的時候,村支書只是簡單地回了一句“不可以”,再沒有別的了?;蛟S在很多人眼里這是一件太小的事情了,一問一答事情解決,就這么結束了。
但當這個事情村民提出了異議,而村民眼里的父母官,只是簡單一句“不可以”,沒有任何解釋,看似雷厲風行,村民乖乖把錢拿出來,但實際上真的解決了嗎?
從一次玉米受災后的理賠,或許能找到一些答案
我們回到正題,再說現在的農業保險,說一件我印象特別深的事情,這件事情我以前也在說過,今天就再啰嗦一下,因為我覺得通過這件事我們或許能找到一些答案。
前幾年我們這里干旱一直很嚴重,尤其是在2019年,具體干旱的情況我們可以看一些我當時在我們村拍的一些照片:
下圖是我在2019年的時候拍的我們村的一些小水庫存水情況,我們村沒有什么中大型的水庫,只有一些小水庫小池塘,村里農田的灌溉主要靠這些。
這些水庫池塘里面基本沒有水了,那就只能靠下雨來解決干旱問題,而那一年我們這里的降雨又是非常少的,要不然這里面也不會就這點水。
再來看那一年我們這里的玉米生長情況,下圖也是我在我們這里拍攝的一些玉米的生長情況,這樣的情況不用我多說,產量能有多少很明顯了,那一年我家玉米,同樣的地收成只有正常年份的三分之一左右。
這樣的情況,農業保險是不是就應該起到一些作用了呢?這個是有的,我們不能說沒有,下圖就是我們村在2019年玉米保險的理賠情況。
在這張表格里面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那就是理賠的各個方面非常統一,從表格里我們可以看出,核損畝數都是按照投保畝數的18%來計算的,投保10畝地那核損畝數就是1.8畝。
而損失程度和賠付標準全村也都是一樣的,這樣算下來,在2019年,我們村遇到了干旱減產的情況,投保一畝玉米,保險公司給理賠13.09元。
這里問題就出現了,村里如此統一,損失的程度真的都是一樣的嗎?保險公司是如何核損的呢?
當時我們村的村委主任兼會計說:“他報的是全面受災,他們來只是看了兩個地方,拍了兩張照片,沒有說挨家看看?!保ㄟ@里不是筆誤,我們村當時就是村委主任兼會計,后續我會專門說說這個事情)。
這就是我看到的在我們村發生的一次玉米受災后的保險理賠情況,對于這件事我在這里不多評價,但我們這里的村民為什么會有人對現在的農業保險有一定的抵觸,應該也有一些答案了。
寫在后面
我是一個農民,我個人認為,這些年農村的發展越來越好,這是不能否認的,但在發展的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問題,說出這些問題并不是抱怨,只是希望以后會越來越好。
就像是現在的一些農業保險,我希望能夠真正讓農民受惠,真正給農民一個保障,那樣的話,我相信不用強制,農民都會很主動的購買的。
聲明:本文不針對任何單位和個人,本人也沒有任何抱怨負面情緒,只是就事論事,希望我們農村會越來越好,對一些不懷好意的斷章取義,本人不負任何責任!
張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