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行業內卷,都卷出了鄙視鏈。聽個音樂也要:歐美鄙視日韓,日韓鄙視港臺,港臺鄙視內娛,鏈鏈風塵,鏈鏈不舍。現在連孩子的素質興趣班也有了“鄙視鏈”,你們猜猜鄙視鏈的頂端和底端都是哪種興趣?猜之前,先看一下以下課程表——周一學圍棋,周三學編程,
現在行業內卷,都卷出了鄙視鏈。聽個音樂也要:歐美鄙視日韓,日韓鄙視港臺,港臺鄙視內娛,鏈鏈風塵,鏈鏈不舍。現在連孩子的素質興趣班也有了“鄙視鏈”,你們猜猜鄙視鏈的頂端和底端都是哪種興趣?猜之前,先看一下以下課程表——
- 周一學圍棋,
- 周三學編程,
- 周五學冰球,
- 周六練馬術,
- 周日拉小提琴……
你能想到這是一個7歲孩子的興趣班課程表嗎?
課程表不僅排得滿,而且內容可謂文體兩開花,甚至連打工人的編程都有。
下面我們就看看各項細分鄙視鏈吧。

興趣班也要高貴、冷門且燒錢?
運動類:馬術>高爾夫>冰球>擊劍>棒球>花滑>網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跑步
智力類:圍棋>國際象棋>中國象棋>軍棋>五子棋>跳棋
樂器類:管風琴>豎琴>大提琴>小提琴>長笛>薩克斯>架子鼓>鋼琴
把這些鄙視鏈比較一下會發現:
馬術因為高貴、冷門且燒錢,占據了鄙視鏈的頂端。根據現在市場上的價格,馬術課一節課45分鐘,費用卻在500-1000元左右。而且要想學生學得精通,最好在俱樂部包會員,一年光會員費就要幾十萬。這還只是課時費,后續買馬術裝備、到各地參加比賽的費用更高。這樣燒錢的興趣班的確不是誰都能學起的。
鋼琴已過時,鄙視鏈背后是什么?
從鄙視鏈頂端向下俯瞰,怎么樂器之王鋼琴反倒成了最后一名?
“孩子班上40人,學鋼琴的占一半!”很多家長會告訴你鋼琴已經成為了孩子興趣班的“標配”,讓孩子學習鋼琴未免有些“俗氣”。
以前80、90后小時候,鋼琴很貴,鋼琴課也不便宜,孩子能學鋼琴,說明家境已經很殷實了。但是現在很多家庭,鋼琴已經成了興趣班標配,說出來未免俗氣過時。
龜鼓請家長們實話實說:選擇的這些興趣班,是基于孩子自己的愛好,還是你們的選擇?是真的培養孩子愛好,還是看中了興趣班背后的資源符號?
很多家長挑選“高大上”的興趣班的一個原因,是看中其背后聚焦了財富、資源的“社交圈”。
一位家長難掩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學的是馬術、高爾夫,他的興趣班同學身后是能支付起高昂學費的家庭,交這樣的朋友,對孩子未來發展有很大好處。盡管我家孩子才5歲,但事事都要為他想到前面……”
孩子的興趣班仿佛成了父母眼界、能力的體現。興趣的內卷竟然是家長的卷。
培養興趣還是培養內卷?
孩子是充滿好奇心的,也是喜歡探索的。但學習能力、自律能力是無法與成年人相比的。作為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適應時間,足夠的學習時間。就以樂器為例,一時間學不會節奏就大發雷霆,這能夠毀掉一個小孩的自信心。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是需要各方鼓勵的,家長方/老師方的鼓勵能夠增加孩子的動力,讓孩子覺得學習也是一件開心的事。可以在孩子學音樂開始,用龜鼓這樣好玩好上手的電子樂器來輔助,幫助孩子開啟音樂大門,龜鼓啟發孩子認為,玩音樂是快樂的、愉快的,孩子玩著玩著,自然就會堅持下去。
家長也可以玩玩龜鼓,看看能不能和孩子合奏一曲,孩子彈鋼琴、彈古箏,家長用龜鼓伴奏,也未嘗不是一種新式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