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蔬菜產業的發達撐起了壽光的繁榮。在當地遇到或途徑的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與農業有關。農業產業在壽光的興旺,踩準了天時地利人和。當然,它也留住了年輕人。作者|朱若淼“你來濰坊一定要去菜博會看看。”去往壽光的路上,出租車師傅熱情且熟絡地推介著這個
蔬菜產業的發達撐起了壽光的繁榮。在當地遇到或途徑的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與農業有關。農業產業在壽光的興旺,踩準了天時地利人和。當然,它也留住了年輕人。
作者 | 朱若淼
“你來濰坊一定要去菜博會看看。”去往壽光的路上,出租車師傅熱情且熟絡地推介著這個“蔬菜之鄉”的特色。時值5月中旬,第22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仍在進行。
展覽時間長達一個多月,每年從4月20日一直持續到5月30日。20多年下來,菜博會早已名聲在外,出租車駛過會展中心時,師傅總會附上一句,“五一的時候,人特別多。”用來分流人群的欄桿,仍曲曲折折地擺在展館門口,它們是人流的見證。
今年的五一小長假, 菜博會總接待人數達41.5萬人次。在濰坊及周邊城市居民的短途游選項里,這里已經成了一個好去處。
大過貨車車胎的巨型南瓜、懸吊在屋頂的圓形苦瓜、用南瓜拼成的天安門,和帶有科技元素的無土栽培等先進種植技術,它們滿足著游客的好奇心。
作為縣級市的壽光,早已擠入中國百強縣的榜單,蔬菜產業的發達撐起這里的繁榮。
在當地遇到或途徑的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與農業有關。快餐店里,一邊吃飯一邊討論工作的網紅,餐后可能就要趕去蔬菜大棚進行一場農貨直播。晚餐后遛彎擦身而過的生意人,口中探討的是農產品的買賣。
壽光的興旺在于踩準了農業產業發展的天時、地利、人和,也制造出關于未來的希望感。在經濟形勢壓力較大的中國北方,這座蔬菜之城依靠著看似傳統的產業,留住了年輕人。
01 技術
壽光的自然條件在作為農業大省的山東地界內并不算最出眾的,地勢平坦可以算作它最大的優勢,這也成為當地發展適度規模化蔬菜種植的基礎。
農業興盛得益于壽光人的努力和執著。30多年前,一次技術創新讓這個小城邁向繁榮了第一步。
王樂義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明人和推廣人,也是壽光三元朱村的黨支部書記。在壽光,他的名字總能在各種正式或非正式場合中被反復提及。
冬暖式蔬菜大棚是傳統塑料大棚的升級版。這類新式大棚帶來的最直觀感受是,人能夠在棚內直立行走。其棚高比傳統塑料大棚高出一米多,占地面積也更大。
在外形上,冬暖式大棚的不規則形狀與呈規整圓拱形的傳統塑料大棚明顯不同。它的一側是由一層層泥土夯實而成的保溫墻,墻體厚度能達數米。采光面與地面形成了一個特殊夾角,這個夾角經過多次調整后保證棚內作物能充分吸收白天的陽光。
這樣的設計使得大棚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資源,并省下保溫、增溫所需的能源損耗。
在最低氣溫不超過零下25度的情況下,冬暖式大棚內可以結出喜溫的瓜果、茄果類蔬菜。王樂義的這項創新結束了中國北方不能種植蔬菜的歷史,也意味著壽光的蔬菜供應突破了季節的限制。
在此基礎上,壽光的蔬菜產業快速成長起來。通過衛星地圖可以看到,壽光各村早已被這些整齊劃一的白色大棚所覆蓋,呈東西走向,一層一層堆疊在壽光平整的土地上。
如今,壽光的農產品和大棚技術走出了山東。這里既是首都北京最主要的蔬菜供應地,也成為了冬暖式大棚的技術輸出地。
2021年的蔬菜產業大會上,壽光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王立新介紹,新式大棚在山東的應用占比超過70%,過去30年來,冬暖式大棚已被廣泛推廣到東北、華北、西北及華中等地區。
大棚技術升級帶來的產業發展,讓壽光的農業發展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王立新介紹,如今在壽光戶均冬暖式大棚的數量已達到2-3個。這類大棚單位長度為120米,單個大棚給農戶帶來的純收益約10萬元。
這些收益反過來又支撐農戶們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應用新的技術。創新在這里持續滋長。
如今,冬暖式蔬菜大棚已經升級到了第七代,相較于最初的版本,新一代的大棚不僅單位面積有所增加,也越來越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
大量農業科技公司提供的種植數字化解決方案,在這里的大棚內得到了廣泛應用。我們此前在濰坊接觸到的云洋數據,就是其中一家提供類似服務的農業技術公司。
簡單來說,這類公司提供的解決方案包括兩個方面。
其一,通過各類傳感器、攝像頭的應用,他們可以實時監測棚內飛蟲、葉片情況的情況,并采集到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及土壤PH值等與作物生長密切相關的數據。這有助于農戶遠程了解棚內情況,并實時做出田間管理的相關決策。
其二,棚內廣泛應用的物聯網硬件設備,能提高農戶管理大棚的工作效率。例如,通過對卷簾機、放風機、水肥一體機及霧化機等傳統棚內設施的改造,實現農戶對這類硬件設備的遠程控制。
在壽光大規模應用的新式大棚,為此類物聯網農業設備提供了數據采集、算法訓練的試驗場;而技術發展帶來的效率提升,不斷釋放出的勞動力,讓壽光的農戶們也分出更多精力跟下游渠道及現代技術商打交道。
我們在拜訪云洋數據的一位客戶孫明山時,便感受到了這樣的變化。時值5月,孫明山并不在棚內。在應用了智能化設備之后,這里的農戶們已經不再需要每天都進大棚進行管理。
通過與棚內設備數據打通的App,他可以遠程了解棚內情況,并隨時根據棚內、外環境的變化操控棚內的物聯網設備,例如放風、放卷簾等,或安排工人入棚里進行田間管理。
云洋數據的銷售負責人傅祥剛說,農戶們通過技術手段省下的這部分精力,可以投入到與市場的交易中。“與下游渠道的對接更費精力,同時也能給農戶帶來更高的收益。”從這只言片語中,他也道出了壽光支柱產業“活”起來的第二個關鍵要素——活躍的市場交易。
02 交易
山東壽光是中國最重要的蔬菜種植基地,更是全國蔬菜的集散中心。大棚技術的迭代,提高了當地蔬菜的生產效率;層級鮮明的流通體系,則解決了農產品的流通問題。兩者相加之后,壽光的蔬菜產業發展「既有量,也有質」。
在農業這個大的產業鏈條中,流通環節對農產品提高經濟價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壽光顯然在意識到這一點后,牢牢抓住了機會。
自1984年以來,壽光歷屆縣政府都將市場流通體系的建立視作重點。在壽光冬暖式大棚被研發出來并推廣到全國的同時,當地也逐步建立了一套層級分明的農產品流通網絡。
這套流通體系既服務本地,更輻射全國。
對內,這套流通體系中有村級農貿集市,和鄉鎮級別的蔬菜批發市場,它們扮演了將壽光的果蔬產品賣向全國的職責;對外,壽光市區的各類規模化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則扮演了“買全國、賣全國”的角色,既是壽光流通網絡的中心,更是全國蔬菜流通體系的中心。
這三個層級之間既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隨著國內生鮮零售行業的快速增長,這套流通網絡體現出了極強的靈活性和張力。它接住了與日俱增的流通量,并讓壽光的蔬菜產業一步步走向了今天的地位。
在壽光,我們窺見了這個流通和交易體系的運作機理。
劉由升是壽光馬家齊村人,他在村頭經營著一個農貿集市,每天的工作便是從農戶手里采購回當地主產的黃瓜、辣椒。類似的集市,在馬家齊村已經有7、8個。
他這樣的角色也被稱為代辦。在傳統農產品流通鏈條中,代辦是將上游農戶與下游渠道對接起來的中間人,也是國內這個“多對多”農產品產銷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這份工作劉由升干了10來年,如今他在村頭的一條公路邊辟出兩個棚,棚內分出不同的流水線,工人們在各自的區域分別進行著分揀、分級和包裝的工作。集市的黃瓜完成裝箱后,下游的客戶會聯系貨車直接到村里來拉走貨品。
這些年來,國內農產品批發流通體系分工越來越細,市場信息透明度也越來越高,劉由升經手的很多貨品已不再需要發往鄉鎮的批發市場去周轉,而是通過下游客戶的貨車,直接被拉到銷地批發市場,“最遠能送到新疆去。”
劉由升所經營的這類村頭農貿集市,是整個壽光蔬菜流通網絡中最基層的環節,正是這些多元分散的網點,將上游分散的貨源組織了起來。在此基礎上,壽光發展起了一個系統的鄉鎮級批發市場流通網絡。
距離馬家齊村不到半小時車程的田馬蔬菜瓜果批發市場,便是屬于這個級別的市場,它是屬于代辦之上的一個環節。沒有被劉由升的集市消化的貨品,大多通過這類鄉鎮蔬菜批發市場來周轉。
相比起村級農貿集市,田馬蔬菜瓜果批發市場的周轉規模更大,品類更豐富,它消化掉了壽光田間地頭結出的各類蔬菜、瓜果。
在生鮮電商發展起來之后,羊角蜜、貝貝南、網紋瓜等在壽光有龐大種植量的瓜果銷量逐年增長。靠著這些鄉鎮級別的蔬菜批發市場,壽光的農戶和經銷商們找到各自的消費者。
韓振國就是其中之一。他如今以年租11000的價格,在田馬蔬菜瓜果批發市場租有自己的倉庫。2020年下半年,他開始在拼多多上經營羊角蜜生意。
每天韓振國的店鋪內大概能產生200個訂單,約800斤羊角蜜的需求量。依據這個單量,他定期向上游的代辦或農戶手中采購羊角蜜。每天田間大棚里的羊角蜜被送到他的庫房,進行零售化的打包、分揀并發貨。他還為沒有倉庫的生鮮店家代發農產品,從中抽成獲取收益。
電商滲透力度的加大,為田馬蔬菜瓜果批發市場吸引來了大批諸如韓振國這樣的商家。他們通過電商平臺建起自己的生鮮生意網絡,在田馬鎮完成分揀加工后,再將壽光本地農產品直接賣給全國范圍內的消費者。
在鄉鎮級的批發市場之上,還有更高一級的流通市場——坐落在市區的規模化批發流通市場,壽光農產品物流園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該園區總面積3000畝,也是亞洲規模最大的綜合性農產品物流園。
不同于前兩者的是,壽光農產品物流園的核心功能是服務全國蔬菜流通。物流園集合了倉儲、冷鏈、檢測、物流、信息交流等多個功能,每天來自全國各地的蔬菜被運往壽光,再由這里分發到全國甚至全球消費市場。
這個物流園內流通的蔬菜呈現出了季節性周轉特征——每年8-11月是北菜南調階段,11月到次年5月是南菜北調階段。通過信息技術,每天從這里進庫、出庫的各類蔬菜流通量、交易價格等信息被清晰記錄在系統里,它使得壽光逐步發展成為全國蔬菜的價格形成中心。
2010年,商務部牽頭,委托浙江工商大學統計指數研發團隊和壽光農產品物流園區共同研發并推出了“中國壽光蔬菜指數”,旨在反映壽光蔬菜交易價格變化趨勢和反映蔬菜物流量變化趨勢的指數。
對于壽光而言,它意味著這座小城掌握了國內蔬菜產業的話語權。基于此,信息、人才、技術等各要素源源不斷涌入這里,產業的增值隨之而來。
03 升級
持續增值的跡象,從每一個在壽光遇見的人身上都能體會到。
生活在馬家齊村的劉由升,隨時關注著市面上新的技術、設備動態。去年,他從老同學傅祥剛那里采購云洋數據的新設備,它們是專門面向村級批發市場開發的信息化采集工具。
這套設備幫他解決了市場的信息化管理難題。如今,每個來交貨的農戶入庫前和出庫時,都需要刷卡并經過一個專業的秤,測量出本次交易的貨品重量。
這些數據被計算出后會自動錄入系統,并同步到與農戶賬號綁定的App上。每次交易完成后,農戶可以馬上看到當天的交易收益。“放到以前,農民交易完成后時隔多天都不一定清楚他這一單的收益是多少錢。”
在壽光的鄉村,類似的設備供應商越來越多。就在我們見到劉由升之前,村里剛來了一批考察這種模式的訪客。傅祥剛覺得他們也想在村里做類似的產品。
這套信息設備所帶來的好處,不僅是提高市場管理者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農產品流通的最上游實現價格、信息的透明化,這為更多技術、資金流向上游提供了基礎。
對于農業技術公司而言,流通交易數據的收集為它提供了探索更多農業場景模式的可能性,當然還有增長空間。
云洋數據接下來就計劃和銀行等金融機構展開合作。流通環節上游的交易數據,能幫助到金融機構在為農戶提供農業貸款及保險時,作出更準確的風險評估。
對于整個農產品流通體系而言,這雖然還是個細微的變化,卻釋放出一個重要的信號——一部分農產品自進入流通環節之初,便啟動了信息化流程,這有助于縮小農產品漫長流通鏈路中的巨大信息鴻溝。
與流通信息化進程同步加快節奏的還有種植端的信息化。
迭代至第七代的冬暖式蔬菜大棚為信息化設備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場景。對于農戶而言,這些設備提高的是個體的生產效率;對于更宏觀的種植業來說,這意味著更多田間地頭的數據正在被轉化為信息。這些信息日積月累之后,能為未來中國農業的數字化轉型奠定基礎。
科技含量更高的農業應用場景也開始在壽光落地。駕車行駛在鄉道上,時常會路過玻璃溫室,它們是塑料大棚的升級版。
最具代表性的是壽光智慧農業科技園內的一座大型玻璃智能溫室。溫室面積達8萬平米,由6萬多塊玻璃和3500多噸鋼結構材料構建而成。溫室內部安裝有2000多個傳感器,用于監測各類種植數據,并且還采用了智能機器人,用于巡檢、授粉、施肥、采摘等工作。
經過訓練,這些機器人已經能夠完成一顆成熟西紅柿的采摘工作。它們的應用有助于極大限度地節省人工。據報道,未來這個溫室的技術測試成熟之后,它將有可能在一年內收獲320萬公斤西紅柿。
“也許未來有一天,這種高科技的溫室也會對外開放參觀。”駛過這些玻璃溫室時,傅祥剛說道。這句話里,透露著作為壽光本地人的驕傲。
這份驕傲不僅僅來自于這些在當地圍繞農業出現的高新技術,更來自于這里的活力。
不同于北方諸多縣城,在山東壽光,年輕人有很多。選擇留在這里的人,多少都與農業行業存在著或近或遠的關聯。他們的存在為壽光的產業發展保留了活力。前段時間,傅祥剛新招了一批年輕人,他們大多都是95后。“在這里只要你是干農業的,就可以生活得很舒服。”
?新商業情報NBT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系授權
王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