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程世雄先生題詞【圖說甘谷】甘肅甘谷:程世雄:故鄉的老石磨【導讀】鄉愁是什么?是那一聲聲沉悶的轟轟聲,也是那宛如長江畔纖夫凄楚的號子聲。【圖說甘谷】今天發布程世雄先生的回憶文章:《故鄉的老石磨》,從那飽含深情的字里行間,我們就可以看到作者對故
程世雄先生題詞【圖說甘谷】
甘肅甘谷:程世雄:故鄉的老石磨
【導讀】鄉愁是什么?是那一聲聲沉悶的轟轟聲,也是那宛如長江畔纖夫凄楚的號子聲。【圖說甘谷】今天發布程世雄先生的回憶文章:《故鄉的老石磨》,從那飽含深情的字里行間,我們就可以看到作者對故鄉的已往深情,對石磨的刻骨銘心。這就印證了著名詩人艾青的詩句:我的雙眼為什么總是包含熱淚,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
近幾年,經過我和同族宗親共同努力,在老家中岔古堡后院內,建了一個農耕文化博物館,館內收藏了好幾千件農耕老物件,擺在各自位置,風格各異,琳瑯滿目。
遠遠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百多塊各種形狀的石磨,有磨面用的直徑近兩米、身高20公分的大石磨,有小巧玲瓏的家庭磨豆腐用的小石磨,還有古時候炸油用的油瀝盤,形態各異,品相完好,他們整整齊齊的擺放在古堡墻下,像是等待檢閱的士兵,肅穆莊嚴,蔚為壯觀。隨去的朋友很懂行,說里面還有漢朝石磨唐朝石鎖呢,這文物價值可非同小可呀!
更令我驚訝的是,曾經陪伴自己成長的家里最值錢的老石磨也在其中。
館長程碎想是一個四十開外,純樸忠厚,文質彬彬的熱心人,他如數家珍般,饒有興趣地逐個介紹了這些石磨的收集過程,不論本村的,還是外村的,都是父老鄉親自愿捐贈的。讓人感動的竟然還有百里之遙,南山的古坡白家灣,西山的禮辛大石頭,附近的安遠金山大莊等鄉鎮的領導都派人送來了許多老物件,其中就有很多或輜重或輕盈的老石磨。
農耕文化在我中華大地源遠流長,北方黃土高原特色獨具,石器時代的印跡十分明晰,石臼、石缸、石礎、石磨等,至今仍在千家萬戶發揮作用,石磨曾經是莊戶人家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一家人吃的主要糧食,比如谷子,高粱,黃豆都要經過它的加工才能食用。每個老石磨都凝聚著一家人酸甜苦辣的故事,也有過饑寒交迫的無奈和自給自足的驕傲。
我的家鄉中岔地處窮山僻壤,是個只有一百余戶六七百人的小山村,但石磨基本上達到了一戶一磨,采用的石材大部分出自于本縣渭水峪村,老家有一句損人的歇后語叫"渭水峪的石頭一一挨鏨(音,燦)的",意思其實正是石頭變石磨的打磨過程。記得小時候,我家東南角的笘子底下,就安裝了一臺半新不舊的石磨,算是當時家里一件比較重要的工具。每天天不亮,母親就來到了磨房,把需要磨成面的糧食準備好,回來再從熱被窩里把我拽起來,一起推磨磨面,因為石磨很重,磨的厚度足有爸爸的一大拃,磨盤弟弟和妹妹坐在上面,還有空地,身體廋弱的母親推起來很吃力,而父親說他一進磨房就頭暈眼花,推不成,哪怕多干一些重活也不愿意推磨,所以家里推磨磨面的活基本上是我幫助母親完成的。石磨在勤勞的媽媽手中每天不知疲倦地轉動著,那一聲聲沉悶的轟轟聲,是一種單調的曲牌,悲愴而沉重,宛如長江畔纖夫凄楚的號子聲,哼哼著那個時代的主旋律,也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
后來,隨著機磨的慢慢普及,石磨的使用頻率也漸漸變得越來越低,直至最后它只能默默地靜臥在無人的角落里成為一個擺設,慢慢地成了子子孫孫們的一個遙遠的記憶,也成了故鄉游子寄托鄉愁的載體。
有時我想,倘若這石磨有靈性,想必也會為自己的命運感到無奈和不公吧!或許它也會有種"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感慨吧!說不定它還會不計前嫌慶幸時代的飛速發展呢。
零零后出生的人估計絕大部分人都已不知石磨為何物,更沒機會見過石磨的原始模樣,殊不知,石磨、石臼、石滾等都是九十年代之前農村十分常見的農具。如今,雖然歲月把人們與石磨的距離越拉越遠,曾經伴隨著我們成長的石磨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悅耳的推磨聲也早已不再耳聞,但這些年無論身處何地,也從來沒有忘記那悠悠的推磨聲以及村子里那些看著我長大的叔叔阿姨們。遺憾的是,石磨已不再是從前的石磨,許多曾經熟悉的老面孔也已離世。想到這,心中既有一股暖意又有一絲悲涼輕輕掠過。
魏明倫寫過一篇《磨盤賦》,文辭詼諧,用意深遠, “磨盤推日月,磨道繞春秋。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愿倉廩積糧成山,守磨房揮汗成雨。稻麥磨成白玉屑,包谷磨成黃金沙。青紗高粱,磨成紅粉;綠莢大豆,磨成雪漿。北方磨豆汁,南方推豆花。蒸不爛,捶不扁。響當當銅豌豆,鐵錚錚石磨盤。天生一對,地配一雙。珠落玉盤,耳鬢廝磨。頃刻消魂酥骨,化為軟玉溫香。碓窩舂碎紫八角,磨盤改造黑五類。烏豆烏絲粉,黑米黑饅頭。白案技巧,水磨功夫。削面揮刀即削,燃面點火欲燃。御廚蒸餃,鄉炊麥粑,中秋月餅,春節年糕。古人之主食,多從石磨而出;前人之營養,半與石磨相關。磨盤腹中之物,皆可磨碎;而磨盤本身之功,卻不可磨滅也!”
石磨之類的老物件畢竟屬于歷史文化傳承的一部分,我們不能也不該讓它們就此相忘于塵世,這也許正是我倡議籌建中岔農耕文化博物館,同時收藏石磨的初衷吧!
現在,故鄉周圍的大部分石磨都走進了中岔農耕文化博物館,我想,既然它們已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見證了那個時代的滄桑與繁榮,百姓的努力與掙扎,現在,它們躺在博物館,警策后人不忘歷史,記住鄉愁,那該是石磨最好的歸宿吧!
劉同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