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09月16日的《熱心腸日報》,我們解讀了9篇文獻,關注:腸漏,ω-3PUFA,miRNA,減肥預測,乳腺炎,菊粉,腎病,心血管,大腸癌。??如何應對腸漏?(綜述)Gut——[23.059]①腸漏與多種病理生理狀態有關;②用血清生物標志物或口
09 月 16 日的《熱心腸日報》,我們解讀了 9 篇文獻,關注:腸漏,ω-3 PUFA,miRNA,減肥預測,乳腺炎,菊粉,腎病,心血管,大腸癌。 ??
如何應對腸漏?(綜述)
Gut——[23.059]
① 腸漏與多種病理生理狀態有關;② 用血清生物標志物或口服糖探針的尿排泄來測量腸道通透性的變化,將促進腸漏的客觀檢測;③ 高脂飲食、乳化劑和酒精等飲食因素損害腸屏障,應避免;④ 特定的益生元/菌、短鏈脂肪酸、多酚、谷氨酰胺、維生素D和鋅,是有潛在增強腸屏障作用的食物成分;⑤ 靶向MLCK和TNF-α等“滲漏”通路調控因子的恢復屏障功能的藥物(如divertin)正在研發中;⑥ 宣稱能改善腸屏障的營養素/補充劑應有因果性的人體研究證據。
【主編評語】
腸道是人體的一道重要屏障。“腸漏”是指腸屏障功能降低、腸道通透性升高。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漏與很多腸道和腸外的疾病存在密切關聯。那么,該如何去檢測、預防和修復腸漏呢?Gut近期發表的綜述文章對此進行了詳細探討,重點介紹了其中的飲食相關因素,推薦專業人士參閱。(@mildbreeze)
【原文信息】
What to do about the leaky gut
2021-09-11, doi: 10.1136/gutjnl-2021-325428
國內團隊:DHA和EPA補充改善小鼠高血糖癥和胰島素抵抗
Microbiome——[14.65]
① 飼料添加1%DHA或EPA喂養10周可降低db/db小鼠的高血糖和胰島素抵抗;② 這種改善是由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包括谷氨酸、膽酸和SCFAs)改變引起的β細胞凋亡緩解,肝臟糖異生降低,GLP-1生成及白色脂肪褐變增加所介導,且EPA表現更佳;③ 給菌群耗竭性db/db小鼠移植DHA/EPA補充小鼠的糞菌后也有類似上述改善;④ 在體外,DHA/EPA處理可直接抑制大腸桿菌的生長,促進Coriobacterium glomerans的生長,表明DHA/EPA對特定腸道菌群具有因果作用。
【主編評語】
近期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的章宇和浙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系營養學科焦晶晶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Microbiome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DHA和EPA可通過調節微生物組-腸道-器官軸減輕db/db小鼠高血糖癥和胰島素抵抗。(@陳彬林)
【原文信息】
Eicosapentaenoic and docosahexaenoic acids attenuate hyperglycemia through the microbiome-gut-organs axis in db/db mice
2021-09-10, doi: 10.1186/s40168-021-01126-6
華南農業大學:宿主miRNA調控腸道菌,影響硫化氫氣體生成
Microbiome——[14.65]
① 對比硫化氫氣體(H2S)產生量不同的2種蛋雞,研究宿主miRNA對腸道菌群的調控如何影響H2S生成;② H2S產量的差異與盲腸菌群中參與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謝以及硫酸鹽代謝的5種酶的表達有關;③ 雞盲腸內容物中存在miRNA外泌體,且宿主miRNA中的gga-miR-222a能選擇性靶向菌群的2種甲硫氨酸合成酶(metH)基因;④ 機制上,gga-miR-222a可被攜帶其靶基因的特定細菌攝入,上調這些metH基因表達,從而促進甲硫氨酸生成、減少H2S產生。
【主編評語】
腸道菌群對宿主的消化和代謝有重要作用,但其對食物成分的發酵也可產生硫化氫(H2S)等污染環境的有害氣體。華南農業大學廖新俤團隊近期在Microbiome發表研究,揭示了蛋雞盲腸內容物中的宿主源miRNA對腸道細菌基因表達的調控作用,以及這種作用對雞產生H2S氣體的影響,提示靶向特定的宿主miRNA或能減少雞養殖中的有害H2S氣體排放,促進環境友好型的綠色養殖。(@mildbreeze)
【原文信息】
Breed differences in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gga-miR-222a in laying hens influenced HS production by regulating methionine synthase genes in gut bacteria
2021-08-25, doi: 10.1186/s40168-021-01098-7
孫嘉+陳宏+謝黎煒:腸道菌群預測短期低碳水飲食減肥效果
Microbiology spectrum——[7.171]
① 納入51名肥胖/超重患者,隨機分組,進行12周的不限熱量的正常飲食(ND)或低碳水飲食(LCD)干預;② LCD組減肥效果顯著更好,但有個體差異;③ LCD不影響菌群的整體結構,但特定的產丁酸菌的相對豐度在LCD干預結束后明顯升高;④ 基線擬桿菌屬相對豐度與LCD干預的減肥效果存在正相關關系;⑤ 構建基于基線腸道菌群的人工神經網絡模型,能更好的預測LCD干預的個體化減肥效果。
【主編評語】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孫嘉、陳宏和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謝黎煒與團隊在Microbiology Spectrum期刊上發表最新研究,首次報道了腸道菌群基線特征對超重肥胖人群短期低碳水化合物飲食(LCD)減重效果具有預測作用,并構建了基于腸道菌群基線特征預測LCD減重效果的人工神經網絡模型,為臨床醫學體重管理和干預提供了全新的策略和證據。(@mildbreeze)
【原文信息】
Gut Microbiota Serves a Predictable Outcome of Short-Term Low-Carbohydrate Diet (LCD)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Obesity
2021-09-15, doi: 10.1128/Spectrum.00223-21
基線腸道菌群與生活方式干預的減肥效果相關
mSystems——[6.496]
① 納入105名通過健康生活方式干預減肥的受試者,用多組學和建模方法分析影響減重反應的因素;② 許多基線的組學特征與基線BMI獨立相關,但與體重減輕獨立相關的很少,基線飲食與體重減輕無關,僅一種血液分析物(KIT配體)與體重變化有關;③ 31個基線糞便宏基因組功能特征,在控制年齡、性別和基線BMI后與體重減輕反應相關,包括復雜多糖和蛋白質的降解基因、應激反應基因、呼吸相關基因和胞壁合成基因,以及腸道細菌復制率。
【主編評語】
mSystems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在健康生活方式干預的減肥人群中,探索了基線BMI、代謝健康、飲食、腸道微生物組功能譜與干預后的體重變化之間的相互作用,結果表明,腸道菌群可能通過不同的細菌生長速率、膳食能量收獲效率和免疫調節作用,來影響宿主的減肥效果。(@mildbreeze)
【原文信息】
baseline Gut metagenomic Functional Gene Signature Associated with Variable Weight Loss Responses following a Healthy Lifestyle Intervention in Humans
2021-09-14, doi: 10.1128/mSystems.00964-21
農科院:菊粉減輕奶牛隱性乳腺炎
Microbiology spectrum——[7.171]
① 飼糧中添加菊粉可提高隱性乳腺炎奶牛的乳產量、乳蛋白和乳糖含量,降低牛奶中的體細胞數量;② 伴隨血清中IL-6、IL-8、TNF-α、丙二醛等促炎因子濃度降低,IL-4、SOD等抗炎因子濃度提高;③ 菊粉改善了瘤胃發酵指標,增加了丙酸、丁酸和乳酸含量,降低了氨氮水平;④ 菊粉改善了瘤胃菌群組成和代謝物,提高了產短鏈脂肪酸菌和有益共生菌的豐度,以及氨基酸和能量相關代謝水平,同時降低了促炎細菌豐度和脂質促炎癥代謝產物的水平。
【主編評語】
Microbiology spectrum近期發表了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熊本海、羅清堯與團隊的研究,表明菊粉能通過調節瘤胃菌群及代謝物來減輕奶牛的隱性乳腺炎。(@mildbreeze)
【原文信息】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of Inulin Ameliorates Subclinical Mastitis via Regulation of Rumen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metabolites in Dairy Cows
2021-09-08, doi: 10.1128/Spectrum.00105-21
國內團隊:菊粉型益生元調節腸道菌群改善終末期腎病患者尿酸水平
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5.614]
① 16名連續非臥床腹膜透析患者完成了一項為期12周的菊粉型益生元(10g菊粉和低聚果糖/日)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交叉試驗;② 與安慰劑組相比,益生元組血清尿酸(UA)濃度平均降低了約10%,而尿液和透析液中UA的每日“腎排泄”未增加;③ 益生元干預后糞便中UA降解增強,且與糞便中UA降解程度呈正相關的厚壁菌門/擬桿菌門比率在益生元干預期間增加;④ 此外,益生元豐富了腸道菌群中的嘌呤降解菌種屬如Clostridium citroniae等。
【主編評語】
在終末期腎病(ESRD)患者中,尿酸水平的升高與較高的死亡率獨立相關。近期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的應晨江和附屬同濟醫院臨床營養科左學志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菊粉型益生元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改善終末期腎病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陳彬林)
【原文信息】
Inulin-type prebiotics reduce serum uric acid levels via gut microbiota modula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 in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s
2021-09-07, doi: 10.1007/s00394-021-02669-y
四川大學:促炎飲食增加腹主動脈鈣化風險
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6.05]
① 本橫斷面研究共納入2897名成人,平均飲食炎癥指數(DII)為-0.17±2.80,平均腹主動脈鈣化(AAC)評分為1.462±3.290;② 重度AAC的患病率總體為7.68%,DII四分位數較高的參與者有較高的重度AAC發生率;③ DII和AAC評分存在正相關,且較高的DII與重度AAC的風險增加相關;④ 亞組分析表明,在性別、年齡、BMI、高血壓和糖尿病狀況不同的人群中,DII和AAC之間存在相似的正相關關系;⑤ 結果表明高促炎飲食可能導致AAC評分升高和重度AAC風險的增加。
【主編評語】
近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蘇白海作為通訊作者在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較多促炎飲食(如攝入較多紅肉、精制谷物和簡單碳水化合物而蔬菜水果攝入不足)與更高的腹主動脈鈣化(AAC)評分和罹患重度AAC的風險增加相關。抗炎飲食管理如采納地中海飲食模式可能有助于降低AAC的風險。(@陳彬林)
【原文信息】
Greater Dietary Inflammatory Potential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ikelihood of Abdominal Aortic Calcification
2021-08-13, doi: 10.3389/fcvm.2021.720834
徐州醫科大學:環狀RNA——circMYH9驅動結直腸癌的生長
Molecular Cancer——[27.401]
① circMYH9在結直腸癌(CRC)中顯著上調,其水平較高與CRC病人無復發生存期和總生存期縮短具有相關性;② CircMYH9依賴p53促進絲氨酸/甘氨酸代謝、NAD+/NADH比率和谷胱甘肽循環,抑制活性氧(ROS),影響腫瘤生長;③ hnRNPA2B1與p53前體mRNA結合并保持其穩定性,而circMYH9在細胞核招募hnRNPA2B1使p53前體mRNA不穩定;④ 缺乏氨基酸導致ROS水平升高,HIF1α增加,進而促進circMYH9表達;⑤ 體內轉染circMYH9通過抑制p53,驅動化學誘導的癌變。
【主編評語】
絲氨酸/甘氨酸代謝通過促進合成代謝需求、表觀基因組以及調節氧化還原狀態來支持癌細胞的生長。環狀RNA(circRNA)在調控絲氨酸/甘氨酸代謝上的作用,仍不清楚。徐州醫科大學的Zhang Yi團隊在Molecular Cancer發表文章,鑒定出一個內含子驅動的環狀RNA——circMYH9,發現circMYH9的過表達調控p53的表達,進而調控絲氨酸/甘氨酸的代謝和氧化還原穩態,促進結直腸癌增殖,提示我們靶向circMYH9及其通路或是治療結直腸癌的有效策略。(@愛的抉擇)
【原文信息】
CircMYH9 drives colorectal cancer growth by regulating serine metabolism and redox homeostasis in a p53-dependent manner
2021-09-08, doi: 10.1186/s12943-021-01412-9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徐碩,陳彬林,十七小小(Yangxm),mildbreeze,Ferryman,愛的抉擇
點擊閱讀過去10天的日報:
09-15 | 印度團隊Science子刊:高鹽損腸壁促雙歧增抗腫瘤免疫
09-14 | 清華陳國強團隊:工程化益生菌治療結腸炎
09-13 | 為了健康,世界都在拼:國家推動減糖,超市改變貨架
09-12 | 驗血測腸癌!中國突破接連登上胃腸頂刊
09-11 | 食道微生物,下一個熱點?Cell子刊:小心"坑"!
09-10 | 24.5萬人跟蹤:醬油也危險,超加工食品促"綠色癌癥"
09-09 | 今日Nature:藥沒效果?可能是白白喂給腸道細菌"吃"了
09-08 | 王軍軍等最新Microbiome:綠茶多酚或能調腸菌治腸炎
09-07 | PNAS聚焦"寵物之憂":弓形蟲或增腸炎風險
09-06 | 39分長綜述細解:以菌群為中心,真能突破腫瘤免疫?
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