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張曙霞9月14日,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在天津正式拉開帷幕,國內外40多家企業同場競逐。經過一上午緊張的材料遞交、價格公開、專家評審等環節,當天下午,擬中選結果出爐:擬中選髖關節平均價格從3.5萬元下降至700
文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張曙霞
9月14日,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在天津正式拉開帷幕,國內外40多家企業同場競逐。
經過一上午緊張的材料遞交、價格公開、專家評審等環節,當天下午,擬中選結果出爐:擬中選髖關節平均價格從3.5萬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關節平均價格從3.2萬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價82%。
這是繼去年冠脈支架集采之后,第二個進行國家集采的高值醫用耗材。相較于冠脈支架超90%價格降幅、均價從1.3萬元左右降至700元左右的慘烈競價,這次人工關節集采整體上要“溫和”得多。
在現場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的多位企業代表稱,對此次集采結果比較滿意,價格高于預期,保障了企業的利潤空間,有利于后續醫療機構的正常供應。
專家認為,對于諸多飽受關節疾病困擾的患者而言,此次人工關節從萬元降至千元級別,意味著醫療負擔大大減輕,“關節自由”不再是奢望。
結果好于預期
按照開標日程,當天上午9點開始,各家企業紛紛排隊遞交申報材料,10點現場公布申報信息。
上午9點,在集采招標現場,等待遞交申報材料的企業代表們早已排起了長隊。圖/本刊
根據《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文件》(下稱“集采文件”),這次集采包括人工髖關節和人工膝關節兩大類,其中人工髖關節又分為陶瓷-陶瓷類、陶瓷-聚乙烯類、合金-聚乙烯類三個類別。
從此次集采首年意向采購量上看,人工全髖關節約30.6萬個,人工全膝關節約23.2萬個,加起來共計約54萬套,占醫療機構總需求量的90%,采購周期為2年。
如此大的市場份額,自然讓參與的企業們不敢等閑視之。公開資料顯示,集采之前,人工髖關節的終端價約在1.5萬~6萬元左右,其中臨床用量較少的合金-聚乙烯約1.5萬元,陶瓷-聚乙烯約3~4萬元,陶瓷-陶瓷約5~6萬元;膝關節價格約3~4萬元。
不少人擔心,這次人工關節集采會不會重現冠脈支架“殺到腳踝”的大降價?
好在,主管部門提前打了一劑“預防針”。8月26日,國家高值耗材聯采辦專門組織參與集采企業進行培訓,招采組組長高雪在培訓會上明確表示,“不鼓勵企業無底線報低價,這是國家不愿意看到的,還是要讓企業有利潤”,并提示,“本次人工關節集采的最高有效申報價是19000元,不是有些企業認為的幾千元。”
企業陸續遞交申報材料后,10點準時開標。
第一家揭榜的是嘉思特華劍醫療器械(天津)有限公司,作為國內第一家生產人工髖膝關節的企業,其對合金-聚乙烯類人工髖關節、陶瓷-聚乙烯類人工髖關節分別報出了8460元、8308元的價格,膝關節則報價4735元;第二家是北京優材京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合金-聚乙烯類人工髖關節報價為8200元,膝關節報價4200元……
從現場報價情況看,上海博瑪醫療代理的PERMEDICA S.P.A公司人工膝關節產品報出了15444元的“全場最高價”。邁瑞醫療下屬武漢邁瑞科技的陶瓷-陶瓷類人工髖關節,報價也過萬,為10509元。
除了這兩款產品,髖關節產品報價區間集中在6000~8000元,膝關節報價多分布在4000~6000元。
不過,現場也有報出超低價的“選手”:上海晟實的合金-聚乙烯類人工髖關節報出1970元;天津康爾諾的合金-聚乙烯人工髖關節,則報出了1788元的最低價。
經過專家的評審,中午12點多,結果揭曉:參與本次集采的48家企業中,有44家中選,中選率92%。擬中選髖關節平均價格從3.5萬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關節平均價格從3.2萬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價82%。
對此,多位企業代表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這次招標機制和各家申報價格都比較合理,比預期要好,對這次集采結果比較滿意。
“大多企業報出的降幅真的都挺合理的,這樣的價格對市場是保護,后續產品供應和患者服務質量都有保障。”一家國內企業代表說,在開標之前,由于受今年7月河南等十二省聯盟采購的大幅降價影響,對此次集采比較悲觀,“結果出來,超過預期的好”。
據了解,在此前河南等十二省聯盟采購中,接骨板、髓內釘等骨科創傷類耗材平均降價88.65%。
而對于少數超低報價,有企業代表認為,“可能是招標策略上出了問題,也可能受河南等十二省聯盟采購結果的影響,這么低的價格,企業受不了的。”
根據平安證券研報,此次集采中標價大多在此前出廠價格附近,而如果扣除服務費、工具費后,大多低于原出廠價,整體上看仍給制造商保留了一定程度的收益空間,不過經銷商的收益空間幾乎完全被移除了。
規則持續優化
和冠脈支架相比,人工關節類別繁多,這讓集采實施起來要更為復雜。
例如,一套人工髖關節,涉及到股骨柄、股骨頭、髖臼內襯、髖臼杯4個主要組成部分,材料、固定方式等都有所不同,價格差距很大。
正因如此,此次集采在規則設置上做出了多重細致安排。
首先,這次集采的中選率大大提高。去年的冠脈支架集采,共有27個產品參與,最終只有10個產品中標,中選率不到四成。
而按照集采文件,此次人工關節中選率基本能保持在70%以上。從實際結果看,這次人工關節集采,中選率高達92%。
“中選的概率提高了,企業就不至于把價格壓得太低。”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醫藥價格和招標采購研究室副研究員蔣昌松說。
其次,為充分尊重臨床使用習慣,對競標品種進行了分組。
根據集采文件,聯采辦按照醫療機構采購需求、企業供應能力、產品適應范圍和供應的區域將投標進行了分組,如果醫療機構需求量大,生產企業全國供應能力強,分在A組,如果產品在區域范圍內供應、需求量有限,則分在B組,A、B兩組各為一個競價單元分別競價。
對此,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技術部兼教育培訓部楊建龍主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一分組安排,出發點是為了保臨床質量,保市場主流產品,滿足醫療機構產品采購意愿。
現場的企業代表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將市場占有率大的企業分為一組,市場份額小的企業分為另一組,避免了一些市場份額極低的“光腳”品種通過“超低價”競標,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很大程度保護了主流廠商”。
東莞證券研報認為,此規則之下,產品型號豐富、綜合實力強勁的骨科龍頭企業的中標概率更高;頭部企業的份額增加將有助于行業集中度提升,推動人工關節行業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為保障患者今后關節翻修的便利和更換部件價格的透明,這次集采報價,生產企業不僅要報整套產品的價格,對其中的單個組成部件也要進行分別報價。例如,人工髖關節報價就需要列出股骨柄、股骨頭、髖臼內襯、髖臼螺釘等各部件單價明細。
此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對產品型號匹配、專業設備安裝等都有較高要求。這些工作統稱為“伴隨服務”。
“具體而言,伴隨服務一般包括消毒、跟臺、取回等整個流程,成本大概在五六百元,根據庫房遠近有所加減。”企業代表對記者介紹。
為了確保產品穩定供應和臨床順利使用,集采文件明確規定,伴隨服務包括協助組裝工具、進行必要的工具使用指導、對醫療機構進行工具操作培訓等。醫療機構可選擇是否需要企業提供伴隨服務,并按相應的價格支付。
因此,這次集采規則要求,企業報價需單獨列出“伴隨服務”價格。從現場企業報價看,對于伴隨服務,大多企業報價在100、150和200元三個檔位,不過也有個別企業報出50元的低價和800元的高價。
“整體而言,伴隨服務價格報的都挺低的,大家看的還是整體的產品價格。”上述企業代表說。
百億市場再洗牌
“我們報了一個膝關節,成功中選!”創生醫療器械高級招標項目經理曹毅平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難掩興奮,他坦言,公司全膝關節系統于2019年6月剛拿到注冊證,趕上了這次集采,首先就是要保生存,生存下去是最根本的。中標意味著打開了全國市場準入的大門,所有醫院都能在網上選擇其產品,“你們可能沒有這種深刻的感覺,我現在不光是喜悅,更是很激動。”
不光是新入局者激動異常,老玩家們同樣難掩興奮。《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在現場看到,結果揭曉后,多家主流廠商代表紛紛在會場外互道辛苦,比起勝利的手勢合影留念。
和冠脈支架約80%的國產化率不同,由于關節類植入器械技術難度相對較高、生產工藝復雜、植入人體后使用壽命較長,我國骨科關節尤其是膝關節國產化水平相對較低。
根據唯醫骨科數據,2018年,我國髖關節植入量為39.65萬臺,其中國產占54%,進口占據46%;膝關節植入量為19.16萬臺,其中進口占75%,國產占25%,進口領先優勢明顯,國產替代空間很大。
不過,愛康醫療、春立醫療、威高骨科等國內醫療器械公司也一直在加緊技術追趕,逐步提升市場份額,不斷縮小與國際巨頭的差距。
春立醫療今年9月公布的招股書顯示,2019年我國骨科植入醫療器械整體市場前五大公司分別為強生、美敦力、捷邁、史賽克及威高骨科,市場份額分別為 17.24%、9.70%、5.97%、5.19%及4.61%;其中我國關節類植入醫療器械市場前五大公司分別為捷邁邦美、強生、愛康醫療、春立醫療及林克骨科,愛康醫療、春立醫療均為國內企業。
這種情況下,備受關注的一個問題是,此次集采是否會推動國產替代?
“從集采規則看,這次并未刻意推動國產替代,國產和進口產品完全屬于公平競爭。”蔣昌松表示。
根據醫械匯統計,從A組首年意向采購量來看,在髖關節需求量方面,國產與進口相當,其中國產為123424個,進口為123680個;而膝關節需求量方面,國產要明顯少于進口,國產為79870個,進口為117464個。
為了穩住市場地位,進口廠商在此次集采中拿出了足夠的誠意。《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在現場看到,施樂輝等跨國企業派出了近10人的投標團隊。
而且,進口廠商的降價積極性也毫不遜于國內企業。例如,骨科巨頭史賽克對陶瓷-聚乙烯類髖關節報出了5119元的最低價,捷邁邦美的合金-聚乙烯類髖關節則是同組最低價。
從擬中選結果看,一共有44家企業的115個產品系統中選,其中國產頭部企業和外資企業品種均幾乎全線入圍。
東莞證券研報認為,進口人工關節企業為保國內市場份額,積極參與集采,將對提升產品國產化率帶來一定程度的壓力。雖然國產人工關節和進口人工關節的產品質量無明顯差異,但部分國外產品具備相對更強的品牌優勢;因此,打破國內人工關節市場由外資主導的局面,仍需要更多努力。
平安證券研報則認為,此次集采仍有助于國產替代的加速。外企由于供應鏈等因素限制,產品成本顯著高于國內企業,而國產廠家則可以依靠成本優勢在降價后維持較高水平的附加服務,從而獲取更高的市場份額。
“關節自由”可期
對于患者而言,市場格局的變化并不那么重要,其最關心的還是集采之后,關節置換手術費用到底能降多少,降價后的關節產品質量有無保障,供應量是否充足。
人工關節置換是治療因外傷、運動損傷、退變老化等原因導致的股骨頭壞死、關節損傷、骨性關節炎等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夠極大恢復患者關節活動機能,明顯提高生活質量。
而骨科疾病發病率與年齡相關性極高,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骨折、脊柱側彎、脊椎病、關節炎、關節腫瘤等骨科疾病的概率大幅上升。
凱乘資本報告顯示,根據Archives和NIH統計數據,美國60歲以上老人1/8患骨關節炎,25%需要髖關節置換,9~13%需要膝關節置換。而我國老年人口規模龐大,60歲及以上人口有2.6億人,隨著老齡化不斷加劇,骨科疾病治療需求也將持續增加。
《中華骨科雜志》刊發的一篇題為《關節外科的未來》的論文提到: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我國的人工髖、膝關節置換手術量已經超過了90萬例,且仍在以接近每年20%的速度快速增長。
不過,一直以來,由于骨科耗材技術分類和組合復雜,難以充分競爭,價格虛高明顯,患者負擔較重。
專家介紹,人工關節有國產進口之分,費用低的一萬多元,價格高的七八萬元,多數省份的醫保對人工關節按照定額報銷的方式,比如,一套7萬元的關節,定額1萬元作為醫保支付標準,醫保報銷比例80%也就是8000元,患者需要自負6.2萬元,老百姓自費負擔比較重,不少患者因為經濟拮據無法接受手術治療。
而此次集采價格預計會在2022年3月份執行。隨著人工關節價格從萬元降至千元級別,醫保報銷將有望覆蓋大部分費用,患者的醫療負擔將大大減輕。
降價后的關節質量如何,同樣備受關注。
“價格與質量并不是必然聯系在一起。過去的價格高是因為帶金銷售,而非產品質量好。”中國社科院行為經濟學實驗室執行主任姚宇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副院長應亞珍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針對質量問題,除了多重制度的約束,中選企業對自身品牌也會重視和自律。
集采文件明確規定,中選人工關節如發生嚴重質量問題,中選企業將被視為有失信行為,納入企業信用記錄,列入“違規名單”,違規企業不僅會被取消中選資格,還可能失去最多達2年參與聯盟各地區醫用耗材采購活動的資格。
而為了保障供應,“中國醫保醫用耗材登記系統(人工關節類)”將上線應用,屆時中選企業需實時向聯采辦報送中選人工關節的庫存數量、供應鏈流向、醫療機構入庫數量等信息。
丁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