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很多難啃的骨頭,都是中國先啃了下來,也只有中國有這樣的條件可以去啃。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有龐大的人口基數,橋梁工程也好,醫療問題也罷,很多問題碰上這個龐大的人口基數,就會變得格外尖銳 ,到了一定的階段,必須解決,刻不容緩,于是竟屢創奇跡。
龐大與尖銳的另一面,是效率提升后有可下降的成本空間,這其中便蘊藏著巨大的機會,于是整個市場便有了將問題解決的動力。
為了啃下“看病難”這塊硬骨頭,原本準備退休的王濤在“讓每一個家庭擁有一個家庭醫生”的愿景感召下創立了平安好醫生。從APP正式上線開始算起,平安好醫生僅用了三年時間便登陸港交所,收獲2.89億注冊用戶,月活用戶6270萬,付費用戶222.9萬。
8月13日下午,上海外灘,平安好醫生召開了“2019平安好醫生·私家醫生”戰略發布會,150多位投資人代表、29家合作企業和知名財經界媒體出席了該發布會。為了共建互聯網醫療健康新生態。在該發布會上,平安好醫生與各行業領軍企業舉行了合作伙伴簽約儀式。
在該發布會上,平安好醫生正式推出了“私家醫生”的服務,7*24小時為用戶提供服務,可一對一親密溝通。 用戶可添加私家醫生微信,隨時隨地溝通,將醫患關系變成熟人關系。“從一個只有三五分鐘時間了解病情的人,變成最了解你的醫生。”
01
從何處開始變?
發布會上,知名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朋友圈發起人、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秦朔分享了陳天橋帶女兒看病和自己使用平安好醫生后的產品體驗。
據說有一次,陳天橋的女兒感冒了,他覺得這不是個大事,于是決定和一般病患一樣自己帶孩子去醫院看病。掛上號之后進行了各種跨科檢查,沒完沒了的排隊。“他一開始覺得一兩個小時”,結果“搞了整整七個小時”。 “我們中國真正的健康醫療方面普惠非常非常難。”
對于一般病患來說,排隊難、搞清楚自己要去哪個科室難、排上隊搞清楚科室了協調時間又是一難,總之是難難難。以結石舉例,結石病初診的時候,醫生了解基本情況后,第一步是拍B超。當天不一定能拍,隔天拍醫生可能又沒檔期,于是光一個初診可能就要空出三天時間來。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究其原因是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為了獲得最好的治療,50%以上的患者涌進了8%的三甲醫院。患者難的同時醫生和醫院也不堪重負。平安好醫生希望從患者端切入市場,賦能醫生的同時,與以醫院為主體的傳統醫療體系分工協作,推動大生態進化。
體驗平安好醫生產品時,秦朔感受到,除了與醫生直接交流外,還有AIDoctor的存在,這大大提升了醫生的效率。秦朔認為“這是解決中國問題最本質的力量,他幫你的疾病做歷史上的回顧”。除了線上,平安好醫生還與實體醫療體系有合作,可以實現線下轉診、送藥等服務。
7月18日,平安好醫生還與北京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四川省第二中醫院、南昌大學第四附屬醫院等全國近50家大型醫院達成戰略合作,集中各方優勢資源,用全球領先的AI醫療科技打造互聯網醫院新生態體系,共建新型“互聯網醫院”, 推動醫療體系效率的優化改革。
平安好醫生的“醫院云”系統將與合作醫院的HIS系統打通,形成在線診療平臺、處方共享平臺和健康管理平臺的“三合一”管理平臺。
站在平安好醫生的角度來看,分工協作、共同進化才是價值所在。從平安好醫生的APP上可以看到,用戶可以在“健康”和“醫療”兩種模式中自由切換,為醫生賦能、幫醫院減負的過程中,平安好醫生更想做的是幫醫院做外院外管理。 院外管理很重要,但一直被忽略。
02
醫療+健康管理雙引擎
過去,我們對醫療問題的認知偏于狹隘,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就醫中”,“就醫前”和“就醫后”被忽略了,其實大部分常見疾病是可以在就醫前就消滅的, 比如大多數牙科病,如蛀牙、蟲牙等,完全可以通過大健康管理的形式規避掉,僅這一項就可以為醫院減負不少。
普通疾病的反復發作也是對醫療資源的極大浪費。還以結石舉例,由于缺乏就醫后的健康管理意識,有些人的結石會重新凝聚反復發作。
所以平安好醫生將注意力放在了就醫前后的院外管理上,以此切入市場,與現有醫療體系分工協作,建立醫療健康大數據, 通過技術手段推動大生態前行,于是也就有了“讓每一個家庭擁有一個私家醫生”的想法。落實到戰略上就是:自建醫生團隊和確立醫療+健康雙引擎。
醫療+健康雙引擎戰略前面其實已經說了很多,我們說說平安好醫生為什么要自建醫生團隊?用王濤的話說就是:“如果我們不擁有優秀的醫生,如何談得上互聯網醫療,我們不能只做一個中介。”所以平安好醫生決心要把好醫生請到線上,全職為互聯網用戶提供服務。
從業務層面來說,自建醫療團隊直接為用戶提供服務才能真正深入醫療領域,也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核心業務入口。平安好醫生上半年財報顯示,截至6月30日,平安好醫生自有醫生團隊已經超過1000人, 外部簽約醫生有5000人。
要推動“新生態體系”的建立,平安好醫生首先需要有自己的核心入口能力,才有對外合作共建生態的可能性。在自建醫療團隊的同時,平安好醫生大力發展AIDoctor、醫院云等技術,由內而外將自己的技術能力釋放出去,賦能醫生、為醫院減負,開始“新生態體系”的建設。
王濤表示,平安好醫生已經和800家三甲醫院建立了合作關系,可以進行轉診。同時,還簽約了1000多位海外醫生提供名醫二診,還可以將患者提供轉診至全球頂級的前十名知名醫院,提供有保障的海外就醫服務。平安好醫生還與3.2萬家藥店合作,提供一小時售藥上門服務。
03
互聯網醫療的未來
平安好醫生的業務模式,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副總裁張鳳明的話說就是分級問診。分級問診的好處是可以緩解那8%的三甲醫院的壓力。
平安好醫生發布會當天,上海市衛健委發布了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7月份,國家衛健委也制訂了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計劃。國務院今年也發布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所有政策都指向互聯網醫院,希望用技術手段賦能人力配置醫療資源。
分級問診是目前為止落地的最優解,通過分級問診將醫療和健康體系打通,可以將大多數常見病癥消化于無形。與此同時,平安好醫生還將保險引入大健康生態中來,全面上線了互聯網醫療+保險服務,推出了就醫360服務,為患者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務,預防因病致貧等問題。
互聯網醫療的未來不止于醫療,是一個集健康、醫療、保險、金融等多領域為一體的大生態,從就醫前、就醫中到就醫后全方面為患者提供保障,最終或許將成為一個社會服務體系的基礎。其服務范圍將不止于國內,還將覆蓋至國外,實現醫療+健康領域的全球資源一體化。
2017年10月,王濤去那個投資了馬云的孫正義的辦公室談融資,孫正義說道:“你們今天要做的事情不光中國需要,全球很多國家都需要。” 孫正義說他可以為平安好醫生帶來全球化的資源。最終在pre-IPO階段軟銀對平安好醫生投資4億美元。
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和孫正義的決定很有意思。孫正義看好平安好醫生,原因在于他認為平安好醫生有成為“醫療領域的阿里巴巴”的機會。馬明哲切入醫療大健康領域,原因其實也是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說,解決醫療問題的機會,可能只有中國有這樣的土壤。
秦朔在自己的文章里說:“只有中國的服務規模,才能支持專業化的分工。”國外的醫療市場,受市場規模的限制,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已經太過成熟,這反而限制了它的發展。中國則完全不同,整個生態中的玩家眾多、市場并不成熟,潛藏著巨大的規模化機會。
醫療領域最難啃的骨頭,目前來看中國最有機會啃下來,同時還可以向國外反向輸出體系化能力和生態, 將全球醫療資源和經驗盤活。
倪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