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 | 韓志鵬
微信又給視頻功能“加餐”了。
日前,微信安卓版更新至7.0.5版本,其支持朋友圈短視頻自動播放,且默認設置為在wifi和移動網絡環境下皆可自動播放。
掐指一算,這是自微視30秒短視頻支持分享至朋友圈以來,微信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對短視頻功能的再次加碼,而在進入2019年后,微信也是頻頻出招。
微信的“視頻故事”背后藏著何種野心?
進入2018年,抖音“偷襲”登頂短視頻寶座,快手一路奮起直追,短視頻戰火被順勢點燃,騰訊、百度等巨頭都在出手,行業各路玩家共同組成這支短視頻急行軍隊伍。
對騰訊而言,微信是最大的“流量殺器”,騰訊發力短視頻時必然需要微信馳援,外界同樣期待,“超國民應用”微信將如何出招短視頻?它又能否在視頻維度開辟圖文語音之外的“第二曲線”?
短視頻晴雨表
2019年1月,廣州天氣有些陰冷,講臺上的張小龍穿了一身白色衛衣,看起來有些厚重,他雙拳緊握,語氣里略帶調侃的說道:
每天有5億人吐槽我們做得不好。
在2019年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用這句話作為自己四個小時超長演講的開篇,算是道出一句“肺腑之言”。湊巧的是,半個月前新版微信上線確實引來一陣吐槽。
2018年12月,微信7.0版上線,新增“時刻視頻”功能。
在快抖逆天表現之下,微信搬出了自己的短視頻武器,但這次的時刻視頻著實讓用戶有些摸不著頭腦。
拍攝時可通過AI自動配樂、視頻觀看入口隱藏極深、群聊內陌生人視頻可直接觀看,當這些功能擺在用戶面前時,他們猜不透張小龍到底想做什么?
當然,這不妨礙短視頻對微信所做的“突出貢獻”。
據騰訊2018Q3財報顯示,用戶在微信上的活躍度提升,受惠于社交短視頻點擊、發表的強勁增長,日發表量達數億次。
這樣的數據,時刻視頻自然奉獻了一己之力,但數據背后,實則是微信8年來對短視頻長期布局并一以貫之的結果。
從光輝時刻追溯故事起點,一切要從2011年講起。
那一年,微信正式亮相,一年內便進行三次大更新。而在當年10月的3.0版本中,微信支持視頻即拍即發,用戶可在私信及群聊界面內直接拍攝并上傳視頻,這可比主打視頻社交的多閃早了將近8年。
很快,微信的功能更新又走上加速跑階段。在不到一年時間里,微信又開始支持視頻聊天,極大便利了相隔異地的用戶進行交流。
當年,微信圖文語音替代了打電話、發短信,它被外界視作新型通信工具,而微信視頻聊天的出現,更是對原有手機功能的再度延伸,滿足更大范圍的用戶需求。
這一階段,視頻和圖文、語音一樣,是微信功能屬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了微信本身的通信能力。
相比圖文語音,視頻更具沖擊力,承載的環境信息也更多,在用戶之間傳遞的親近感也更強,作為一種信息傳輸方式,視頻產生的影響力遠超圖文語音。
可見,微信很早就意識到視頻的重要性。
不過,兩年間僅有兩次的視頻功能更新,此后微信一路“小步快跑”,經歷數十次版本迭代,在社交領域長成參天大樹,但視頻功能仍相對穩定。
直到2014年,微視折戟沉沙,微信在短視頻維度再次出擊。
當時,由于微視用戶一路下滑,外界認為騰訊將戰略性放棄微視,而微信的一次更新也側面證實了這一觀點。2014年9月,微信上線朋友圈6秒小視頻。
和聊天功能類似,朋友圈的好友分享、生活記錄是主流內容,雖涌入了微商、裂變營銷等商業化內容,但朋友圈仍是維系用戶關系的重要陣地。
因此,朋友圈短視頻功能上線和推出視頻聊天的邏輯也極為相似,都是在強化視頻作為信息傳輸方式的重要作用,只不過前者注重記錄分享,后者注重交流溝通。
而在當年,小咖秀、美拍等娛樂性短視頻脫穎而出,微信也順勢追趕這波潮流。在隨后的多輪更新中,微信朋友圈短視頻時長延伸至10秒,新增貼紙、濾鏡等編輯功能。
這一階段,微信繼續釋放視頻的記錄功能。
內容維度之外,微信也注意到了視頻與朋友圈進行商業化結合的可能性。2015年12月,KFC、歐萊雅、寶馬等視頻流廣告出現在朋友圈中。
這類視頻廣告的出現,讓微信看到視頻變現的可能性。據騰訊2015Q3財報顯示,其社交廣告收入達23.86億元,到2018Q3,這一數字增長為111.57億元,累計增長超360%。
可見,微信在視頻商業化層面也是有所斬獲。
隨著微信視頻各項能力的不斷延伸,其逐漸從原先的通信工具延伸至社交、內容和商業化等多個維度,視頻也得以在微信生態里長成參天大樹。
而在此刻,短視頻賽道早已是一片升騰,經歷早期資本狂歡和行業洗牌之后,快抖作為短視頻雙雄開始逆襲登場,短視頻迎來“新王朝”。
此情此景之下,微信怎能等閑視之?
自2018年起,微信提速了自身短視頻建設,如前所述的時刻視頻正是微信對視頻記錄形態的強化,而對商業化本身,微信公眾平臺正在內測直播功能、小程序也已全量開放視頻激勵廣告。
另外,在微信7.0大改版之前,微信公眾平臺便已支持單獨發布短視頻,而隨著“看一看”的更新,公眾號PGC視頻得以進入更龐大的流量池中,不斷豐富微信短視頻生態。
2017年以來微信對短視頻展開的布局,地歌網制圖
彈指間,八年已過,微信對短視頻“念念不忘”。
可見,微信對短視頻的重視是顯而易見的,但它也給外界留下了疑問:微信的短視頻之路到底要怎么走?
第二曲線
在講述微信的短視頻道路之前,不妨先看看微信當下的形態。
如前所述,微信誕生之初就被定義為通信工具,它以社交起家,天生就與 “人、內容、關系”打交道,并在它們之間構筑穩固的鐵三角。
在關系維度,微信在移聯網維度先發制人,通過不斷迭代占據領先地位,一舉“取代”電話和短信,并在朋友圈中延伸用戶社交手段,豐富用戶社交形式。
顯然,微信已是中國互聯網第一大“流量池”。
此外,微信在內容層面也較早展開布局。微信在2012年上線公眾平臺,并在算法分發大行其道之時,通過重構“看一看”讓內容借助社交關系進行分發。
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微信公眾號數量超過2000萬,同比增長率為18.2%;月活躍公眾賬號為350萬,同比增長14%;月活躍粉絲數為 7.97 億,較 2016 年增長 19%。
因此,微信也成為創作者的一片福地。
如今,微信積累起超過11億的全球月活,早已超越社交工具的定義。但回歸原點,驅動微信前進的引擎仍舊是“社交流+信息流”。
以此觀之,微信的短視頻布局將圍繞上述“二流”,展開“同心圓”布局。
同心圓的最內圈,也是最關鍵的一圈,這是微信以社交流為基礎,通過視頻來延伸用戶原生態的記錄方式,強化視頻作為信息傳輸形態的重要作用。
從2018年起,微信在朋友圈開放多項有關視頻的功能,包括視頻動態、支持快手外鏈分享等,通過這些功能性升級,微信要激活用戶對視頻記錄的熱情。
以前,圖文語音一直是主流的信息傳輸方式,但在5G技術到來后,1GB的高清電影能在幾秒鐘下載完畢,視頻傳輸成本大幅下降,圖文將難以滿足用戶日新月異的消費需求,用戶對視頻的需求有望大幅提升。
當下,vlog風靡一時,相比圖文,這種“視頻日記”的形式將降低創作者門檻,蕓蕓眾生皆可用手邊的攝像頭記錄一切。
在技術與內容創新之下,視頻記錄有望成為主流,以社交為本的微信自然要為此做好準備,不斷優化用戶的拍攝和觀看體驗。
這正是微信在社交維度要追趕的記錄潮流。
當然,調動用戶的視頻記錄熱情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國人本身就抗拒完全的自我展示,再加上朋友圈不斷增大的社交壓力,用戶很難邁出記錄自我的那一步。
這種用戶心理之下,微信或將面臨觀看者比拍攝者更多的尷尬局面,UGC生產力跟不上,視頻內容將供不應求。
這時,微信就要再向外延伸一個圈層來解決問題。
社交記錄之外,微信短視頻布局的第二個圓圈是以公眾號、“看一看”為主的PGC,包括快手、微視的外鏈分享,它們以二級入口的形式來豐富微信內容生態,在這一層面,微信將視頻定義為內容載體。
微信不是視頻平臺,要想豐富視頻供給,確實得“借力打力”,讓專業創作者或平臺生產的內容進入社交流,滿足用戶視頻消費需求,微信也能同時擴大生態矩陣,以更好的方式進行流量輸送。
以“看一看”為例,在其“精選”欄目中,系統會自動推薦相似內容。比如用戶觀看一段“大力士挑戰測力器”的視頻后,微信會相應推薦格斗、防身術等視頻。
另外,部分“精選”的視頻為公眾號創作,用戶點擊進入后可選擇觀看該賬號發布的所有視頻內容,呈現形式為瀑布流。
通過兩級入口的設置,微信不斷強化短視頻信息流的建設。
微信“看一看”短視頻及微信公眾號短視頻
透視微信短視頻布局的前兩大同心圓,社交關系與信息流內容是主導因素,而正是基于以上兩大因素和外部技術變革,視頻在微信生態里的根系逐漸強壯,圍繞視頻本身,微信也就有了更多文章可做。
因此,在最外圈的同心圓中,微信對短視頻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第三個圈層中,微信要探索視頻的更多可能性,包括朋友圈視頻流廣告、向小程序開放電商直播,微信要創造更多變現空間。
通過前述的社交流和信息流,微信要構建更良好的視頻供需環境,培養微信用戶的視頻消費習慣,只有在此基礎上,微信才能進一步展開視頻變現動作,將內容導向交易環節,完善出一道商業閉環。
這樣的“同心圓”會更加穩固。
微信“同心圓式”短視頻布局,地歌網制圖
可見,在微信的短視頻“同心圓”布局中,其以用戶關系為本,打通機構化內容生產,并不斷探索外延的創新模式,微信得以構建起“社交流-信息流-創新流”的遞進式短視頻業務模型。
沿襲此路向前,微信才有望開辟視頻的“第二曲線”。
路已經鋪好,微信對視頻布局的目標也相對清晰,而它目前需要關注的現實命題在于,如何在微信生態中激活視頻的更大潛能?以及如何撬動騰訊短視頻的進擊?
新長跑
新技術變革之下,視頻賽道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
如前所述,5G為用戶帶來高速傳輸和低時延的體驗,而在進入下半年后,各家廠商的5G商用手機都將問世,用戶即將感受5G的真實力量。
在實際應用層面,5G有望重燃短視頻戰火,抖音、快手都在內測10-15分鐘的視頻拍攝權限,騰訊則是上線了時長10分鐘以內的“火鍋劇”,各路玩家都在“加時”視頻,追趕技術革新帶來的變化。
這種大變局的氣息,微信早已嗅到。
技術變化為視頻的進擊創造外部條件,但就微信而言,作為一款連接超十億用戶的社交產品,捕捉用戶需求變化也是微信的重要任務。
5G來了,用戶需求會怎樣變化?當視頻體驗感提升,觀看成本下降,用戶自然會選擇故事更豐富、制作更精良的視頻進行消費,這也是視頻平臺布局長視頻的重要原因。
視頻消費得到提升,供給層面也會有所變化。當技術條件和軟硬件設施相對成熟,用戶的視頻記錄行為將更加便利,而國人固有的含蓄心理則需要時間來突破。
微信也為用戶的視頻需求爆發做好了準備。
可見,技術催生用戶需求,用戶倒逼產品技術進步,這兩大內外因素驅動視頻賽道走向新篇章,微信自然是要乘風而去,迎接行業未有之大變局。
所以,微信要打造“同心圓”,發力短視頻布局。
“同心圓”創新固然是好事,但將視頻置于整個微信生態之中,它將形成怎樣的商業模式?突破口又在哪里?
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看微信所構筑的生態。經過8年長跑,微信沉淀了大量用戶社交關系,再加上提供內容、游戲等娛樂形式,微信形成了穩固而強有力的熟人社交場景。
龐大的熟人關系讓各路玩家羨煞,也讓微信踏上了開放道路。
借助熟人社交本身,微信開放了生活服務入口——“九宮格”,并加成了微信支付這一金融功能,將流量導向交易,進一步完善商業閉環。
開放流量,促成交易,沉淀消費數據,微信將用戶流量轉化成消費畫像這一商業價值極高的無形數據,借此孵化出拼多多這類商業模式,這才是微信真正的商業形態。
但回歸本質,微信熟人社交的根系已經相當發達。
因此,微信的視頻布局將建立在熟人社交之上,過去微信用戶傳輸信息的主要載體是圖文、語音,但隨著技術與用戶心理演進,視頻賽道將再次實現突破,這之中,微信要強化視頻作為信息載體的屬性,激活用戶使用需求。
簡言之,推動微信用戶拍攝視頻、消費視頻,這是微信的關鍵訴求。
話雖簡單,但實操不易。微信坐擁11億月活,每一次產品更新都要極為謹慎,況且用戶接受視頻記錄的形式也需要時間,如果微信大舉推進短視頻,將會有損用戶體驗。
這樣的做法最終得不償失。
因此,即使短視頻賽道風云變幻,但微信會堅持自己的邏輯,探索最佳突破口來爆破視頻板塊,讓“同心圓”的各個圈層相互聯動,形成更具備可持續性的布局。
這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微信還得繼續長跑。
同樣,對騰訊而言,“活用”微信流量來布局短視頻是正確思路,但“推崇克制”的微信要堅持最符合自己的打法。
以微視為例,微信給它直接開放朋友圈拍攝入口,這顯然太過生硬,但讓微視30秒視頻可同步至朋友圈,讓微信給微視開放流量池,微視也可以豐富微信的內容生態,最終形成雙贏局面。
有付出有收獲,相比于朋友圈里“略顯尷尬”的拍攝入口,上述合作模式有利于實現微視與微信的生態共榮,并且進一步滿足用戶需求。
這也是騰訊在短視頻布局中需要盡快建構的目標。
因此,微信不僅要有“同心圓”,而在場景突破、生態聯動這些關鍵層面,其需要不斷強化,將“同心圓”的三個圈層加以聯動,真正將視頻板塊打造成自身的“第二曲線”。
可見,微信“短視頻長跑”的發令槍才剛剛鳴響。
IT老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