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終結英特爾半導體霸主地位,力壓蘋果穩坐全球最大手機廠商,這是三星;敗走中國市場、5G手機剛上市就爆炸、折疊屏手機出師未捷身先死,這也是三星。
跌宕起伏80年,已站在多條產業鏈頂端的三星,如今依然遠未到獨孤求敗的境界。
眼下,在中美日韓砸下千億美元的5G戰場上,底層技術的迭代正引發劇烈震蕩。在韓國街頭,運營商營業廳的櫥窗里貼滿了5G海報,上面印著三星推出的全球首款5G手機Galaxy S10。作為韓國科技龍頭,三星義不容辭地挑起5G國家隊的責任與重擔。
重壓之下,三星急了。
一邊是手握全球手機存儲器和液晶面板產業鏈命脈,一邊是卡位搶跑后的質量問題頻出,在5G浪潮來臨之際,哪怕強如三星,也一不小心出了錯。
洗牌之際,沒有人能穩坐釣魚臺,機會和危險共生。
TCL的李東生說:“追趕三星,需要三代人”,而華為余承東則認為不然,“三年,華為超過三星。”無論距離究竟有多遠,大家都認同三星在前方,甚至如今華為所走之路也依稀可見三星的印記。
然而,前行者也有焦慮與彷徨。
折戟
“抱歉,您的訂單將被自動取消。”
最近,這封發給用戶的致歉郵件讓三星的“面子”很受傷——折疊屏手機發布時有多光鮮,如今被打臉就有多疼。
2月,三星特意趕在MWC之前,搶跑華為,在美國舊金山推出了傳聞已久的折疊屏手機Galaxy Fold。這是繼半路殺出的“程咬金”柔宇科技之后,全球第二款折疊屏手機。鑒于柔派手機發布半年還未發貨的ppt屬性,Galaxy Fold也可以說是主流市場的第一款折疊屏手機。
必須承認,這是一款驚艷的產品,不僅是技術和設計驚艷,近2000美元的價格也很“驚”艷。
在發布會上,三星稱,該機型經過了20萬次實際測試,可以在每天開合100次的情況下,五年不出問題,首批量產規模將達到100萬臺。
炫酷的外形、高昂的價格,使折疊屏手機成為科技產品“弄潮兒”的不二首選。
在已經非常成熟的智能手機市場,連iPhone的吸引力都不可避免的連年下降,已經鮮有產品能滿足消費者追求個性和炫耀的需求了。折疊屏手機的出現再一次提供了這種可能性,戳中了用戶的“癢點”。
盡管價格不菲,原定于4月26日開售的Galaxy Fold在美國開放預訂的第一天仍然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很快就有了過萬的預訂量。
一時間,Galaxy Fold 風光大盛, 引來一眾吃不到葡萄的二三線品牌側目。楊元慶還曾吐槽說,這些都只是放在玻璃罩子里的PPT產品罷了。
當時,沒有人把這話放心上,卻未想“一語成讖”。
第二天,Galaxy Fold 的預定通道就沒有預兆地關閉了,網站顯示缺貨。接下來,多家評測媒體紛紛反映,Galaxy Fold存在屏幕凸起、易碎、閃爍等問題。盡管三星稱這是因為評測者撕去了保護膜這一不當行為所導致的,但消費者們并不買單——如此高科技的折疊屏全靠一張保護膜來支撐?如此重要的保護膜那么輕易就被誤撕了?
這不是三星該有的水平。
質疑聲中,三星不得不收回所有評測手機,在發售時間懸而未果的情況下,三星向客戶致歉:“如果在5月31日之前我們還未發貨,您的訂單將被自動取消。”
當初捧得有多高,現在摔得就有多疼。
這邊廂,折疊屏手機的“大型翻車現場”讓三星頭疼不已;那邊廂,三星的第一款5G手機也來雪上加霜了。
4月底,一名韓國用戶在線上平臺分享了四張照片,稱他剛買來不久的三星Galaxy S10 5G版發生自燃,遭受了巨大的破壞,已經無法使用。
按機主的描述,這款三星Galaxy S10 5G使用了僅僅六天就突然冒煙,三星售后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在檢查后稱“有外部損傷的痕跡”,并且沒有換貨或者退款的意向。三星電子相關負責人也承認了這一說法:“我們收集了產品并完成外部檢查和X光檢查,但手機外部痕跡很明顯,我們找不到產品上的缺陷,有可能是手機受到外力沖擊導致的。”
然而,這樣的解釋顯然并不能說服用戶。機主稱,之所以有外部痕跡,是他在看到手機冒煙后,驚慌之下將手機丟在了地上才出現的,并不是自燃的原因。不滿于三星的售后服務,他因此決定曝光。
劇情反轉,質疑聲紛至沓來。折疊屏手機和5G手機的先后折戟,讓三星的品控成為了眾矢之的。
這絕不在三星的意料之中。
對于三星來說,無論是折疊屏手機Galaxy Fold,還是5G手機Galaxy S10 ,原本都是野心所在——5G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機會窗口,折疊屏也是手機形態的一次關鍵轉型,三星想要通過搶發折疊屏手機和5G手機來體現其在行業內的龍頭地位,并彰顯供應鏈實力。
事實上,三星絕對是有實力搶跑的。
然而,也就是因為有實力,所以才更急迫——當上第一不容易,要想坐穩第一更是難上加難,好不容易登頂的三星,怎能在這個彎道上輸給小弟們。
看看樓下iPhone因為缺席5G和折疊屏后被“群嘲”的尷尬境地,就能明白三星的焦慮。更何況,作為韓國民族品牌的象征,三星沒有退路。
只是,本想留給競對們一個一騎絕塵的瀟灑背影,卻沒掌握好起跑質量,一不小心就搶跑犯了規。在田徑比賽中,搶跑一次便會被罰下,而三星如今已經接連犯規了兩次。
在5G和折疊屏兩大自帶高光的科技明星加持下,三星的這一跤摔得太難看。
更加尷尬的是,S10的意外爆炸,喚醒了大家對于三星“爆炸門”的記憶。爆炸、召回、解釋為外力所致……還是那熟悉的配方,依舊是熟悉的味道。
爆炸,已經成了三星的標簽,成為這家全球一流企業心中無法抹去的痛。
寒流
三星,曾是中國手機市場的霸主。
三星用讓人眼花繚亂的產品線,為中國市場打造了一個上天入地的巨網——上有近萬元的臻和大器系列;主流旗艦是四五千元的S和Note系列;中檔選擇有S Advance和Premier系列;如果你看重性價比,那還有2000元檔的Mega和Grand系列;甚至還有售價幾百元的入門級W、Y、Ace系列。
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三星做不到。
在當時智能機剛崛起的大背景中,三星豐富的產品滿足了各類消費者的需求,很快受到了市場的肯定。2013年Q2,三星電子銷售了1530萬部智能手機,占當時國內市場總銷售量的19.4%,中國每5部智能機中就有一部三星手機。同年,三星電子被《經濟觀察報》評選為“2012-2013年最受尊敬的企業”,這是三星電子第8次獲此殊榮。
誰也未能料及,如此風光的三星在中國市場從盛至衰,只用了4年時間。
當時,中國市場正從中華酷聯的時代轉向華米OV的主場,再加上蘋果的異軍突起,三星在中國市場面臨的競爭越發激烈。但這并不足以摧毀三星——就像特洛伊城是被希臘“木馬兵”從內突破的一樣,三星固若金湯的城墻也是被自己從內部炸裂的。
2016年8月,擁有虹膜識別、四曲面屏等創新技術的三星Note 7在美國紐約發布,廣受消費者的追捧,當天便售出過萬部。
意外的發生毫無征兆——Note 7炸了。
就像如今對待S10的爆炸事件一樣,三星的第一反應是粉飾太平,將爆炸定性為個例,認為是用戶沒有使用原裝充電器所致。
然而,更多的爆炸接連發生,不僅是在韓國本土,海外的Note 7也沒有幸免。三星這才意識到嚴重性,一番掙扎和辯解之后,三星終于在9月初向消費者道歉,暫停Note 7在10個國家的銷售并對其進行全球召回換機計劃。
然而,這個“全球召回”并不包含中國。
以采用了不同電池供應商為理由,三星告訴中國消費者,Note 7國行版本可以放心購買。
被單獨撇出去的中國市場,在9月1日開啟了Note 7的銷售。給予了三星極大信任的中國消費者非常捧場,線上頭部電商平臺的銷售數據都很亮眼,其中最受歡迎的珊瑚藍版很快便告售罄。
平靜的半個月過去了。其間,在被國家質檢總局約談后,三星“意思意思”地召回了1858臺Note 7體驗機。很顯然,三星想要以最小的代價來粉飾這場危機。
但,現實總是很骨感。
9月18日,國行版Note 7發生“首炸”。雖然三星強行設定“被害情節”、解釋是人為原因所致,但隨之而來的更多國行版Note 7爆炸事件讓三星失去了辯解的理由。
中國消費者的失望和憤怒被點燃。哪怕在避無可避之后,三星最終召回了國行版Note 7,卻再也召不回中國消費者的信任。
70天,史上最短命的“機皇”壽終正寢。
自作孽不可活,對中國市場區別對待之后,不真誠和僥幸很快就讓三星自嘗惡果。
就是同一時期,蘋果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急速上升,iPhone 7系列在中國市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蘋果股價也創下了五年來最好成績。一升一降之間,在這場搶7大戰中,Note 7戲劇性地完敗iPhone 7。
令人唏噓的是,Note 7的問世本是為了阻擊iPhone 7,就連型號也直接從Note 5跳到了Note 7,并搶先在蘋果之前一個月發布。
回想起來,當時的三星與如今搶發Galaxy Fold和Galaxy S10的姿態何其相似。
Note7不足以炸毀三星,但卻成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
坍塌的品牌形象,中國市場不進則退的激烈競爭環境,再加上運營商定制機的退場,三星在中國的市占率迅速下跌。2016年Q3,中國市場的Top5名單中便已看不到三星的名字了。
再加上Note 8時隔一年后才姍姍來遲,口碑沒有被及時挽回的Note系列就這樣被Note 7的爆炸閃了腰。此后的三年中,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的市占率一路下滑至0.8%,跌入Others。
雖然,現在三星高呼“重回中國”,但我們都知道,這片市場已經今非昔比,頭部效應極度顯著的中國市場已經不見增量——想起曾經的肆意馳騁,那是三星逝去的青春。
至此,三星的水逆還未結束。
2016年底,樸槿惠“親信門”事件爆發。
隨著案件調查的深入,韓國頂級財團三星被卷入旋渦,三星集團 “太子爺”、三星電子副會長李在镕被指行賄。2017年8月,韓國法院一審判決認定李在镕為接班三星賄賂樸槿惠,此外還犯下貪污、作偽證等罪名,判刑5年。2018年2月,李在镕二審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零6個月,緩刑4年,并當庭釋放。
直到如今,這一事件的影響仍未被消解,案件還在三審期間,李在镕仍是緩刑犯之身。與政治的過密牽連讓三星栽了跟頭,同樣的慘痛教訓在敗走中國的樂天身上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李在镕在押期間,包括其親妹妹李富真、三星CEO權五鉉,以及副會長崔志成都成了外界熱議的掌門人候選人,三星分拆的聲音也甚囂塵上。
山雨欲來風滿樓。
在這當口,CEO權五鉉意外宣布辭職讓三星帝國進一步陷入僵局。會長李健熙臥病在床、“太子”李在镕深陷行賄官司,三星陷入了危險的權力真空。
為了阻止管理層的不確定帶來更大內耗,三星在2017年底進行了領導層大換血,更換了全部3位聯席CEO,三星電子還首次分離了CEO和董事長角色。高東真便是在此時上臺,接管了IT和移動通信業務部門,主管三星智能手機。
忙于拔刺的三星,正是在此時被后來者逼近。
時間機器運轉,曾經的三星是如何走向北美、占領中國、清掃印度的,如今的國產廠商就是如何以其人之道奪其市場的。
在中國市場打敗三星之后,國產手機廠商開始加速出海,在海外市場上不斷侵蝕三星打下的江山。OPPO印度的一位前員工透露,三星印度由韓國人經營,決策過程非常緩慢,一個十多萬的門頭廣告還要層層上報,一個月還批不下來。
管中窺豹,三星的傲慢,正讓其在印度經歷曾在中國市場面對過的危機。
2017年,恢復生機的小米在印度市場以每季度近40%的增速追趕三星,終于在Q4以25%的市占率超越三星,成為了印度市場的Top 1。同時,vivo、OPPO、一加也在印度市場不斷發力。據Counterpoint,2019年Q1,中國國產手機已占據了印度66%的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在東南亞、歐洲、非洲等其他市場,國產手機品牌也在廣泛插旗,擠入前三,向三星發起挑戰。
顯然,曾追隨三星的國產手機品牌,如今正在圍剿三星。
從敗退中國市場、行賄案被曝、管理層更迭、海外遭圍剿,三星的水逆仍在繼續,而Note 7的爆炸只是這場寒流的序章,給龐大的三星商業帝國蒙上了一層陰影。
光輝歲月
有種說法,韓國人的一生離不開三件事:死亡,稅收和三星。
一個住在三星物產投建公寓中的韓國年輕人,或許會一起床打開三星電視機,在李健熙姻親經營的電視頻道上查看天氣預報。在地鐵里用三星手機觀看前天晚上三星獅隊的棒球比賽,在公司里用三星電腦辦公,回家路上用三星信用卡購買日常用品。而在看不見的地方,他還買了三星壽險,曾就讀于三星投資的大學,生病了要去三星的醫院就診。
韓國人將“大韓民國”戲稱為“三星共和國”,將三星集團會長李健熙稱為“經濟總統”。三星,已經成為韓國的經濟支柱。
對于纖細弱小的小樹苗來說,一場來勢洶洶的風暴便能要了性命,只有根基牢固的大樹才有抗擊風暴的底氣。
而三星不止是大樹,它是一片森林。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龐大的三星帝國,當年卻是發家于和科技毫不相干的魚干貿易。
1938年,出生于韓國富裕農民家庭、青年時留學日本、已經歷過一次失敗創業的李秉喆,拿著3萬韓元在韓國大邱成立了“三星商會”。創辦之初,三星商會主要從事食品貿易,將韓國的魚干、蔬菜、水果等出口到中國東北。
在韓語中,“三”有“大、多、強”的意思,而“星”代表著清澈明亮和永放光芒,三星這兩個字,寄托了李秉喆的期望與野心。
通過生產面條和向中國出口農產品,三星商會很快賺到了第一桶金。此后,李秉喆又成立了釀酒公司,業務逐漸放大。然而,隨著太平洋戰爭打響,日本對朝鮮進行了嚴苛的經濟管制,李秉喆旗下的三星商社和釀酒公司也遭受掠奪,不得不停產。
幸好,李秉喆在此時遇到了貴人:李承晚。
因父親與李承晚是故交,李秉喆在其回國后多次拜訪,而李承晚也十分看重企業家的支持。一年后,李承晚當選南韓建國后第一任總統,李秉喆也在1948年建立了新公司“三星物產”。
三星發國難財的惡名也是在此時留下的:三星物產繼續干著李秉喆的貿易老本行,不過從出口變成了進口,將戰后必需品大量進口到國內,用一年的時間便做到了行業第七。
戰爭結束后,李秉喆及時轉舵,將戰略從進口轉為制造,建立了紡織廠“第一毛織”和韓國第一家制糖廠。
這一次轉型為三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56年,韓國對糖的進口量便從100%下降至7%,三星占據了超9成的市場份額。1960年,被李承晚賜字“衣被蒼生”的第一毛織資本從1億韓元增加到了30億韓元。
此時的三星,經過20年的發展已經確定了家族制企業的形態,業務也逐步擴展到制糖、制藥、紡織等制造業和保險等金融行業,對韓國經濟的影響正在快速上升。家喻戶曉的李秉喆也不再認為自己僅僅是三星的董事長,而是“國家的董事長”。
若僅按這個路線發展下去,三星仍舊會成為一個規模巨大的制造企業,但絕不會擁有如今的科技實力和產業鏈話語權。
三星企業命運的轉折,與韓國的國家產業轉型息息相關。
六十年代末,為了加速實現工業化,韓國將電子產品列入六大戰略出口產業,并于1969年1月通過了“電子業促進法案”,拿出了頗具吸引力的補貼和出口刺激措施。
海外電子企業看中了低成本的韓國勞動力資源,也在此時入局。在美國的幫助下,韓國科學技術研究所成立,韓國政府通過合資企業推動外國企業的直接投資。
擺在明面上的政策紅利,讓李秉喆果斷作出決定,進入了此前從未涉足過的電子行業。1969年1月,日后叱咤風云的三星電子正式揭牌成立。
李秉喆想得很清楚:“考慮到技術、勞動力、產業附加值、國內需求和出口前景等方面,電子產品是韓國當前和未來經濟發展階段最為適合的行業。”
然而,三星并沒有電子產品的生產經驗,曾在日本留學的李秉喆于是選擇向行業中先進的日本企業學習:在與日本三洋電機和日本電氣組建了合資公司之后,三星派遣了一批員工前往日本各地學習電視和真空管生產技術,并投資兩千萬美元建設了一個以研發和生產集成電路、電視顯像管為主的大規模電子工業基地。
合作之初,三星主要為三洋公司貼牌生產電視機。1970年11月,三星電子生產了第一只真空電子管和第一臺12英寸的黑白電視機,并在3年后推出了基于晶體管的19英寸黑白電視。1974年,三星電子開始推出冰箱、空調和洗衣機等白電產品。
然而,三星不甘心于代工。
三星研發團隊大量購買市場先進產品,從拆機器開始攻克技術難關,終于在1976年,三星獨立開發出了韓國第一批彩色電視并出口巴拿馬等國。
所謂“抄襲”“剽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在“國退民進”的大風潮中,三星化工、重工、精密機械、造船等子公司相繼成立,三星踏著多元化制造業的戰略步伐快速向前挺進。
但,野心勃勃的李秉喆并未滿足,這次他瞄上了半導體。
1974年12月6日,這個日子對三星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在看到了以半導體為代表尖端技術所蘊含的巨大機遇之后,李秉喆和他的小兒子李健熙不顧管理層的反對,自掏腰包出資入股了Hankook半導體公司。1977年底,三星與Hankook業務完全合并,正式更名為三星半導體,并于1980年整合入三星電子。
也正是這次收購,三星開啟了在存儲器領域的霸業征途,走出了一條“貿工技”的道路。
1983年初,三星在美國加州圣克拉拉設立了一個基地,為DRAM(動態隨機存儲器)技術尋找授權方,并從美國招募半導體人才。在被日立、摩托羅拉、NEC、德州儀器和東芝拒絕了之后,三星獲得了鎂光科技的64K DRAM設計授權和Zytrex公司的高速MOS工藝授權。
不過這一過程也并不順利。鎂光曾以400萬美元的價格向三星提供較為落后的設計圖紙,后來卻以偷看文獻為借口反悔,并將三星方面人員趕了出去。
技術封鎖,往往催生不擇手段的突圍。
此時韓國開始舉國家之力吸引海外人才歸國,三星也大力從日本企業挖人、挖技術。終于,在1983年底,三星從無到有成功開發出64K DRAM芯片,震驚了美國和日本。
1983年11月,三星對64K DRAM芯片進行了首次取樣——雖然仍落后于當時最先進的日本技術將近5年時間,但三星的這一突破為其在10年后成為全球最大存儲器芯片生產商奠定了基礎,踏出了三星半導體實現代際突破的第一步。
突破技術封鎖的道路很漫長。
1984年,為擺脫授權費用,三星圣克拉拉團隊通過逆向工程設計出了基于2微米工藝的256K DRAM,并在器興的新工廠啟動生產。一年之后,三星還成功實現了64K DRAM芯片的量產。
一切看起來似乎越來越好,三星卻在此時遇上了一場有預謀的價格暴跌。
在頭部企業的操控下,芯片價格從每片4-5美元跌至25美分。而當時三星的生產成本是1.3美元,意味著每生產一片芯片,便要倒貼1美元。
如此困境下,三星并沒有動搖在半導體領域的決心,李秉喆帶領三星電子繼續投資建設生產線,一路狂飆突進。直到1987年因病去世時,李秉喆也未能見到三星半導體盈利。
終于,連續五年在200mm晶圓上投入超過5億美元之后,三星在1992年推出了全球第一個64M DRAM,兩年后又率先推出了256M DRAM。
三星正式超越東芝,成為全球最大的DRAM制造商。
在DRAM之外,三星如今在液晶面板產業鏈上也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1984年起,三星開始跟蹤液晶技術;1991年,成立面板事業部,并建成第一條試生產線。
液晶面板的代數越高,生產出來的基板尺寸越大,可供切割的屏幕尺寸就越大。在這樣一個強周期、重資產的領域,三星拿出了在DRAM領域從無到有的韌勁和破釜沉舟的信念。
這里又是一個“男默女淚”的故事。
九十年代初,三星利用液晶行業的低谷期,不退反進,重金擴建生產線,大量聘用失業的日本工程師。在1990年至1994年期間,每年虧損1億美金,打造面板產線。1995年,三星逆勢而上,建成第一條3代線,追平日本產能。
眼看就要熬出頭,卻遇上了亞洲金融危機。在這一時期,三星深陷債務危機,不得不砍掉很多業務。唯獨液晶面板,不但沒有被砍掉,還追投了數十億美元。1998年,三星建成3.5代線,面板出貨量達到全球第一,而第二名正式另一家韓國企業LG,實現了對日本的全面反超。
靠著韌勁和精明,三星成功在科技領域立足,演繹了屬于自己的光輝歲月。
三星帝國
如果說,李秉喆時期的三星,從貿易轉向科技,奠定了未來的發展方向。那么李健熙所帶領的三星便是拉開了“二次創業”的大幕,真正將三星推上了全球超一流企業的王座。
李健熙上任時的三星,雖然在外人看來風光無限,但是連續多年在電子產品、半導體領域的巨額投資已使得三星的資產負債率高達300%。而且,長期的跟隨、拷版戰略,也讓三星始終難以成為引領全球科技發展風向的一流企業。
與此同時,臃腫、僵化等大企業病也開始出現。當時的三星,在“漢江奇跡”的帶動下,產品不愁銷量,卻沒有人關心品質,大家都陶醉在韓國第一的自滿情緒中。
外強中干的三星需要變革。
李健熙的上任為三星帶來了新的動力。在其任內,一份報告和一份宣言成為了最終改變三星的關鍵功臣。
1988年,上任第一年的李健熙帶領五十歲的三星,開啟了“第二次創業”,并帶領管理層立下了“2000年不能讓三星成為世界一流企業便辭職”的軍令狀。
這位與父親共同奠定了三星半導體格局的企業家,上任后便著手整合業務,將旗下10個事業部的非核心資產賣給海外財團,將分公司、子公司縮減到47個。
“瘦身”只是第一步。
此時的三星,已涉足移動無線研發,并成立了手機部門。但三星當年推出的SH-100手持式1G手機質量差強人意:當時,一名三星員工在山中徒步時,看到另一名登山者正在使用摩托羅拉手機打電話,但他手中的三星手機卻根本沒有信號。最終,這臺手機只銷售了不足2000臺。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然而,更大的傷害還在后頭。
1993年初,在美國的洛杉磯,李健熙與三星電子的管理團隊在考察市場時發現,相比大受歡迎的索尼產品,三星的產品被擺放在柜臺上最不起眼的位置,布滿了灰塵,無人問津。
這讓三星的高管們深受震動。他們意識到,雖然三星在韓國是一家頗具地位的高科技企業,但在海外卻仍然處于質量差、價格低的檔位。
這次,李健熙自掏腰包,讓高管團隊購買競對產品,并逐一分析。
等不及回到韓國,李健熙在洛杉磯便展開了三星產品出口比較會議,一開就是四天,具體分析了攝像機、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七十八種產品,覆蓋了通用、惠而浦、索尼、東芝、飛利浦等競對品牌。
其中有一天,面對仍然沒有危機意識的員工,李健熙滔滔不絕進行了長達9個小時的“暴風洗腦”,底下坐著的高管團隊正襟危坐,汗如雨滴。
這次會上,李健熙廢除了三星“以數量為核心”的慣性,提出“以質量管制和力求變革為核心”。
1985年,張瑞敏一錘頭砸醒了海爾人對質量的意識。1994年,李健熙也效仿張瑞敏掄起了錘子——在三星電子工廠的操場上,堆滿了無線電話機、傳真機、手機等產品,當著三星集團高管及三星電子所有員工的面,10多名員工用錘頭將它們砸了個稀碎,只有又用一把大火將殘次品燒毀。
錘子和大火,激起了三星員工的斗志,也用狠厲的手段將“質量為重”的觀念灌入員工心里。
與此同時,后來成為京都理工大學教授的福田民夫(Tamio Fukuda)也針對三星管理人員夜郎自大、尸位素餐的問題,寫了一份直指三星弊端的報告,成為了李健熙進一步推動改革的導火索。
這份三星歷史上非常關鍵的《福田報告》,成了三星的一面鏡子,它促使李健熙開始改變三星的用人方式,最終確立了三星“人才即公司”的理念。
此后不久,1993年6月7日,李健熙帶領三星上下1800多名中高層管理人員來到德國法蘭克福,召開了一場三星歷史上至為關鍵的會議。
這場會議從傍晚開始,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凌晨。李健熙破紀錄的長時間演講,后來被整理成為《法蘭克福宣言》,其核心就是“改變”。在會上,李健熙宣布“新經營”規劃,提出“除了老婆孩子,一切可變。”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一份《福田報告》,一份《法蘭克福宣言》,讓李健熙為中年三星清除了病灶,散發出新的活力。三星集團盈利從1987年的2688億韓元,上升到了1994年的1萬億韓元。
即便如此,重生后的三星依然也曾遇到過威脅生命的危機。
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三星集團虧損達到22億美元,負債率高達85%,瀕臨破產。在總裁尹鐘龍的鐵腕治理下,三星裁員30%,出售了120多個非核心資產,兩年后負債率到55%,最終渡過危機。
三星的“狠”是出了名的。
重獲新生的三星并沒有偃旗息鼓,而是大手筆投入研發,在海內外成立了30多家研究機構,每年營業額7%以上的資金用于研發。從1999年開始,三星榮登專利登記件數最多Top10企業,2002年,三星銷售額占世界第一的產品比率高達24.5%之多。
經過刮骨療毒、壯士斷腕、反周期投資等各種在短期看來是自廢武功式的起伏之后,三星市值在2002年超越日本索尼,三星電子在2017年取代英特爾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終結了后者25年以來的霸主地位。并且在全球范圍內,保持著最大手機制造商的地位。
英雄之路是血與火鑄就的。
從追隨者到領導者的道路漫長而崎嶇,其間三星花費了數十年在質量、管理、設計、創新等領域進行探索,幾次起死回生。
如今,三星在前端產品和后端供應鏈上都做到了行業中的佼佼者。
在前端的產品上,三星的成績單相當亮眼——2018年全年,三星手機銷量超過了3億臺,連續第7年位居第一;三星電視的銷售額占全球市場的29%,銷量占18.7%,連續第13年蟬聯榜首。
然而,這并不足以讓三星成為帝國。
帝國之存在,并不在于手機賣了多少部、電視賣了多少臺,而是三星在多條產業鏈上都已經成為了絕對的霸主,讓其得以在激烈的全球競爭格局中扎根穩立,扼住競爭對手的命脈。
雖然,三星的手機業務已經被后來者逐漸追上,但高毛利率的半導體和面板業務卻一路高歌猛進——作為全球最大的屏幕供應商和閃存供應商,三星出產的DRAM內存占了全球產量的70%,NAND存儲芯片約占全球產量的30%。
在中國市場,三星一年能賣出幾千萬塊屏幕,而市面上絕大部分的筆記本電腦、手機、平板、移動硬盤、行車記錄儀等設備大多都使用了三星的存儲芯片。三星一年可以從中國市場賺走3000億元。
從不起眼的食品出口商起家,再發展到制糖、建筑、紡織、保險、零售等制造業和金融業,如今的三星在手機、電視、存儲器、面板等近20種產品上都做到了全球第一,集團旗下近80家子公司,最高曾占韓國GDP的四分之一,在扛起了韓國科技大旗的同時,建構了一個傳奇的商業帝國。
搶跑與堅守
80年時間,三星走上王座。
從拷版、到模仿、再到緊跟技術領先者,最終自己成為了全球技術領先者,要說其中有什么秘訣,那便是在關鍵技術面前,三星始終是一塊海綿,“保持饑餓”。
也就是這份“饑餓感”,讓三星這一路上的吃相顯得并不好看。商業世界里,三星絕對算不上高尚。盜竊、抄襲、作弊的名聲是其發展史上擦不掉的印記。
然而,歷史是由成功者書寫的,一切鉆營如今看來都可稱之為三星的“堅守”。
技術是最強大的生產力。
數十年間始終堅持的垂直化整合戰略和科研投入,使得三星在產業鏈端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力。2018年,三星電子全年營收達到243.77萬億韓元(1.44萬億元),利潤為58.59萬億韓元(3460億元),利潤率為24.03%。營收是華為的2倍,利潤是華為的6倍。
其中,三星電子的主要利潤來源仍舊是半導體,占比超過70%,包括DRAM內存芯片和NAND Flash閃存芯片。作為一家披著手機外衣的半導體公司——從SOC芯片、NAND、DRAM、OLED屏幕、CIS,甚至電池,三星都包攬了,在智能手機產業里,能做到如此硬件垂直整合的,僅此一家。
借助在供應鏈上的強悍話語權,三星仍然能夠卡住包括蘋果在內的幾乎所有手機廠商的命門,鑄就了馬里亞納海溝一般的護城河。
也正是站在如此偉大的功績之上,今天的三星才更加謹慎和急迫——5G壓境,三星作為重量級的種子選手,必須參賽并為國爭光。
這不是一場簡單的商業競爭,而是國家層面的戰略對抗。
其中,美國電信運營商Verzion和韓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已先后推出面向普通用戶的5G網絡。韓國政府還宣布,將在 2022 年之前投資 30 萬億韓元 (合 260 億美元),建立覆蓋全國的 5G 通信網絡。
在日本,NTT Docomo、KDDI、軟銀公司和樂天四大電信公司也已經獲得了政府分配的5G頻譜。四家還表示將在五年內累計投入不到1.7萬億日元(合152.9億美元)來建設5G網絡。
在美國,特朗普更是親自宣布了5G部署,聲稱將投入2750億美元建設5G網絡,并對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施壓,要求其放開頻譜資源,提升批準效率。
在 “美國只能輸不能贏”的口號聲中,中國的5G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三大運營商齊發力,華為一邊突圍一邊積極奔走,5G手機、5G公交、5G醫院等各種應用均在加緊落地。
5G戰場之上,金戈鐵馬,鼓聲沖天,你方唱罷我登場。
敵人正變得越來越強大,在此緊張氛圍下,三星才急迫地搶發5G手機和折疊屏手機,恐為人后。在這場與自己、與對手、與時代的競爭中,蘊藏著三星半導體進一步擴大優勢、三星手機重回神壇的重要機會窗口。
4月份,三星電子公布了“半導體遠景2030”規劃,這是一份投資總額高達1157億美元的計劃,用于邏輯芯片的研發、生產和代工,并為相關專業人才創造15000個就業崗位。
這一規劃與韓國政府在近期提出的以非內存芯片、生物科技和下一代汽車為重點對象的產業扶持計劃相呼應。三星的商業版圖背后,是以三星為核心、上下游韓國企業共同參與的長期發展計劃的成功,在此過程中,產學研與政府之手,缺一不可。
三星之道,提供了一個頗具借鑒意義的模板,只是這其中埋藏著“爆點”——搶跑與堅守的背后,三星必須平衡速度與質量,容不得再“炸”一次了。
IT老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