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奇晨報2019年04月17日訊,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新科奇的每個家人都有歸屬的心理需要,只有與周圍的人發生人際接觸,內心才能感到安全。然而,在溝通中,新科奇的家人也難免會出現“對不上信號”、“不在一個頻道上”的情況,也許問題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們彼此誤解的溝通方式。
因為人際溝通是有“漏斗”的。此處小編為新科奇的家人們劃重點,心理學家提出,在人際溝通中,一個人通常只能說出心中所想的80%,但對方聽到的最多只能是60%,聽懂的卻只有40%,結果執行時就只有20%了。你的心意很好、設計很完美,但是別人并不一定能夠完全理解。對于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溝通的漏斗”。
我們的主觀體驗,往往來源于我們對他人信息的理解。我們內心對信息進行了主觀加工,并對其賦予了一定的解釋意義。困擾我們的不是事情本身、不是某一個人,而是自己對當下情景的理解和解釋。事情客觀存在,關鍵在于“你怎么看”。
所以,現在的問題是,新科奇的家人們,我們如何打破漏斗效應?
新科奇建議一:發散你的思維——設想多種可能性
在新科奇,如果你正在為同事的一句話而感到生氣、憤怒,或自卑,那么在關注到自己感受同時,你有準確理解他人的信息、讀懂他人的情緒狀態嗎?
如果對方某個令人費解的表情讓我們覺得不舒服,在做任何結論前,請想一想至少兩種可能的原因。
比如,你的朋友沒有回應你的早安問好。除了“他無視我”這種可能性外,是不是還有其它可能呢?“也許他沒注意到我”、“也許他有心事”、“也許他還在想昨晚世界杯的某場比賽”等。
在解讀他人行為時,新科奇家人們需要打開自己的觀點與視界,給他人多種可能性。這樣我們才能夠自主掌控自己的感受和情緒體驗,避免將自己的思維逼到唯一的死角里。
新科奇建議二:也許并非你想的那樣——必要的詢問、澄清
如果你真的不確定對方的意圖,不要在自己心里小糾結,你完全可以大方地走近他,詢問清楚,澄清事情的原委,避免不必要地猜忌。
一些開放性的提問方式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造成新的誤解,如:“我很好奇,剛才我沒理解你的意思,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么.....”。我們要與對方進行較為坦誠、通暢的溝通,從而避免指責與判定。當然,選擇澄清的時間點也很重要,“針尖對麥芒”的時刻一般不適宜澄清。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往往“想得多”,總是獨自揣測他人的行為,把自己封閉在狹隘的思考空間內。新科奇的家人們,保持一個開放的、接納的心態,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就可以幫助我們減少人際沖突的自我煩惱。只有讀懂他人的信息,才是彼此享受和諧的人際初體驗的先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