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段時間,網貸行業在緩慢的復蘇中迎來新的話題。連日以來,各平臺分別出現比例不等的逾期現象,P2P行業又給投資者心中打上了問號,這些平臺是否還能兌付?它們是否要集體跑路?這些疑問的答案,隨著監管的推進以及合規備案進程的推進,正在變得越來越清晰。
在市場上總有一個固定的現象:每當某個行業集中爆發風險,就會出現很多人開始唱衰,甚至出現行業“陰謀論”。
所以筆者首先要點明的是,一個行業能否持續存續,往往取決于行業的社會價值。同樣的,P2P行業會不會消失,只需要看它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是否能夠為中國的老百姓提供切實的服務。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一直以來是實體經濟的發展訴求,而融資難,融資貴已成為中國中小微企業主心中難以磨滅的痛。
互聯網金融平臺在設立之初,就肩負著普惠金融的使命,為傳統金融未能服務到的小微企業主及其個人提供金融解決方案,幫助其快速獲得資金,中小微企業主及其個人可以借助這些資金,度過難關。從這個角度來看,網貸行業就具有在市場上的必要性。
復盤本次逾期潮發生的原因,細細梳理,主要有四個方面 :
1、在“去杠桿”經濟形勢下,整個實體企業資金流轉能力越發緊張,實體經濟借款端問題頻發,導致部分平臺發生逾期等。其中,經營能力較好的平臺積極尋求展期,以保證出借人利益,經營能力不善的平臺面臨崩盤;
2、真正合規運營的P2P平臺是一個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間的信息撮合平臺,不存在擠兌情況,而在整個行業逾期現象當中,正規運營的平臺為惡性平臺背了“罪名”;
3、隨著備案的延期,一些中小網貸平臺面臨著合規成本不斷增加、經營能力備受考驗的情況,最終只能選擇良性主動退出。
4、P2P平臺原先無法接入人行征信,部分“老賴”心存僥幸心理,惡意逃廢債。
也就是說,宏觀經濟的不景氣影響、備案延期的政策影響、龐氏騙局的偽P2P平臺作祟、加上“老賴”惡意逃廢債的共同作用,引發了此次逾期事件的爆發。仔細考量,均無一劍指P2P普惠金融的價值土壤,也就無“消失論”、“跑路論”一說了,一言以蔽之,只是“壞人混進了好的行業”。
雖然此次網貸展期事件的爆發是行業正常出清舊債、優勝劣汰的過程,但已經或多或少動搖了投資人對行業的信心。
因此,當下的重點,是如何針對重塑投資人信心,完善平臺透明化運營而采取維穩行動。我們可以欣喜地看到,自雷潮爆發以來,監管部門、第三方行業平臺、網貸平臺等多方力量正通過種種努力,引導投資者理性看待問題,維護行業健康穩定發展。
去年8月以來,監管政策暖風頻吹。月初,整治辦要求各地上報借本次風險事件惡意逃廢債的借款人名單,據悉,日前首批P2P惡意逃廢債借款人信息已被納入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其中包括了企業借款人信息和個人借款人信息,真正對相關逃廢債行為人形成制約。
緊接著,監管要求四大AMC主動作為以協助化解P2P的爆雷風險,維護社會穩定;隨著更重磅的兩大文件108條網貸備案細則和119條自查自糾問題清單的下發,新一輪合規備案也拉開了帷幕。
與此同時,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主任劉鶴主持召開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專題會議,聽取了網絡借貸行業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進展情況,要求做好P2P風險應對,制定長效監管機制。
監管利好政策的頻繁出臺,進一步加速了行業的回暖。而各家平臺也紛紛采取行動護盤。
舉個例子,次一線民營系平臺錢盆網,自雷潮以來積極與客戶對話,通過舉辦線下客戶見面會,向投資者介紹平臺運營、風控、資產端情況;又在各渠道上保證信息的透明披露,讓投資者隨時可以監督平臺的運營情況;另外,錢盆網還組織查標小組,上報平臺逾期信息,將貸款人信息接入人行征信等,為平臺出借人資金提供有效保障,為重建行業信心發揮重要作用,也彰顯了平臺應有的責任與擔當。除此之外,錢盆網還通過加息的方式,積極黏合老客戶,吸引新流量,為市場增添了新的活力,行業上下的積極行動,由此可見一斑。
各平臺積極的舉動,加上不斷出臺的政策,讓整個行業感受到了監管的重視,出借人的信心開始逐漸回升。這意味著行業的發展方向逐漸趨好。P2P又回到為小微企業主與個人提供快速、便捷、全面的金融解決方案的正軌上
總之,種種現象表明,在P2P平臺的逾期背后,是監管層摒去不良泡沫的、行業自我清理引發的短暫調整,跑路論純屬無稽之談。筆者認為,投友們要做的是理性思考,不必對近段來的展期過度恐慌。目前行業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還是有許許多多像錢盆網一樣可靠的平臺,為了保障用戶們的利益,一直加快合規備案進程,以普惠的初心,為塑造更好的行業環境而努力。
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