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落地金融科技,提升信息的豐富度和利用效率,正在加速推進普惠金融的實現和征信盲區的縮小。近日,國家發改委和中國人民銀行發出通知,要求全面落實失信聯合懲戒。百融金服CEO張韶峰就金融科技如何助力懲戒失信展開論述。
其中包括督促失信主體限期整改、開展失信提示和警示約談、有序推動失信信息社會公示、加強失信信息廣泛共享和向相關部門與政府定向推送、依法依規將失信信息與行業協會商會、信用服務機構、金融機構、新聞媒體等充分共享,推動市場性、行業性、社會性懲戒措施落實落地等。
對于失信者的打擊也越來越具體嚴格, 要求通過“信用中國”網站、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各級政府及其部門門戶網站等渠道,依法依規向社會公開各類主體失信信息,包括行政處罰、執法檢查、黑名單以及司法判決和強制執行等負面記錄。
其中,行政處罰信息應自作出行政決定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通過政府網站公開,并及時歸集至“信用中國”網站。
此外,通知里還提到,打通信息孤島,將分散于各地、各平臺的數據統一起來,歸集整合各地區、各部門、各領域失信信息,記于同一主體名下,建立完整的主體信用檔案。
如此一來,失信者將被徹底曝光在陽光下,失信行為一覽無余,除了丈母娘可以用來看人品,在投資、交易、社交等方面,可以對其人品有個把握,做出判斷。出現失信行為,也有據可依地要求督促相關部門。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頻頻出臺相應政策,也意味著失信還存在高發頻發的現象。在某些領域、某些地域,仍然存在著鉆監管漏洞、享受“失信”帶來“好處”的亂象。
百融金服CEO張韶峰說:“普惠金融的主要客群極為龐大,包括小企業、微企業、個體戶、中低收入城鎮人口以及三農人群等,加起來約有7.5億人口,受眾面極大,但這些人群的信用記錄卻是缺失的。此外,普惠金融產品授信額度很小,利率還需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只有靠科技才有可能同時觸達并服務到如此龐大的人群, 同時細化到不同人群的不同價格。”
兩會高度關注的小微企業,在征信問題上也有困難,傳統的方式大多單純依托靜態的、事后的數據,但是金融科技“出場”后,有了全新的有效方案。
比如,百融金服運用人工智能加大數據,創新性地推出C+B(企業+企業主交易信用)雙維風險畫像,對企業進行信用評價。百融金服通過對企業經營的各類交易行為進行交叉核驗,對訂單、倉單和應收賬款動態匹配,還原了業務和資產的真實性,全面反映企業的交易信用,形成“主體信用+交易信用”。
目前,百融金服C+B雙維風險畫像應用貫穿到金融客戶全生命周期始末,已經成功為數千家金融機構提供服務,覆蓋了包括工商銀行、招商銀行、捷信消費金融、泰康人壽在內的所有金融業態。
“未來,金融行業將不再只服務于‘高大上’的企業,而是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技術力量,全方位評估金融需求者的風險、喜好和財力,使各類金融需求者都能享受到合適的金融服務。”百融金服CEO張韶峰說。
以前“失信是失信者的通行證,守信是守信者的墓志銘”,現在隨著對失信者的政策夾擊,能夠預見,今后失信人員將是寸步難行,一處失信,處處受限,失信將成為失信者的“墓志銘”。
何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