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在河南省魯山縣一個寒冷的清晨,鄉間小屋里不時傳出一陣唧唧作響的聲音。曾經享譽海外的魯山綢伴隨著這悅耳的機杼聲,重新綻放異彩。
3月9日,趣頭條“脫貧攻堅戰暖陽行動“在APP正式上線了第一支扶貧廣告片——《魯山綢》。該片以河南省魯山柞綢為主題,講述了當地一位老匠人積極傳承魯山綢技藝和文化、其孫女巧妙運用電商推廣和銷售魯山綢努力脫貧的故事,向人們揭開了千年魯山綢的神秘面紗,將曾斷產40年的魯山綢再次展現在世人眼前。
提到絲綢,大家往往最先想到江南的綢緞,殊不知河南魯山縣也有千年歷史、享譽中外的魯山柞綢。魯山多山,柞樹成林,適合養蠶。據民間傳說,魯山綢為絕世珍寶,本非人間所有,原是天上的云錦,由王母之小女巧手織成。一日,織女著錦衣與眾仙姊妹下凡洗浴,與魯山的牛郎締結姻緣。織女喜歡氣候適宜、山清水秀的魯山,便攜帶吐絲之“天蟲”,在這里扎根,教人養蠶制絲。魯山綢,得天仙織女傳道,冠名“仙女織”,面料上乘,做工精美,質地柔綿,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魯山綢曾經暢銷全國,享譽海內外。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魯山綢在國內外市場一度脫銷。
魯山綢制作工藝精密而冗雜,耗費時間長,要經過植桑養蠶、煮繭繅絲、絡絲打緯、刷絲刷經、上機織綢,最后煉綢等30道工序。在制作過程中,若一個環節失手,就會導致前功盡棄且無法進行補救。一位手工藝人也要花上5至10年才能精通這門手藝,而掌握全套技術需要更長時間。在后續發展過程中,魯山綢受經濟大環境的沖擊和影響,曾一度滯銷,很多手工藝人紛紛轉行,精美的魯山綢面臨停產甚至失傳的危機。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魯山人民重新發掘到魯山綢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在一批老匠人和“仙女織”等企業的通力合作下,魯山綢再次興盛起來,不僅入選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了古老的柞蠶絲織藝工藝,還帶動了當地貧困村民就業,加快了當地貧困群眾脫貧步伐。
2019年1月,趣頭條發起“脫貧攻堅戰暖陽行動”,在征集和調研過程中發現了魯山綢,在魯山縣委宣傳部的支持和指導下,多次奔赴當地拍攝廣告宣傳片,幫助魯山柞綢提升知名度,為魯山縣的脫貧攻堅提供切實的支持。
這支廣告片講述了當地一位老匠人爺爺和孫女關于傳承魯山綢的故事。老匠人是河南魯山的一位村民,掌握了傳統的魯山綢編織技藝。為了讓爺爺辛苦織出的魯山綢讓更多人知曉,年輕的孫女小寶借助互聯網知識做起了電商店鋪,讓傳統的技藝重新煥發了生機。
好產品需要好渠道推廣。趣頭條方面表示,希望這支廣告片,能讓更多人認識并了解魯山綢,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地傳承,同時助推魯山村民增收,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據悉,2019年1月,移動內容新銳平臺趣頭條正式啟動“脫貧攻堅戰暖陽行動”,未來兩年內總投入達10億,助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深度貧困地區、革命老區貧困縣打贏脫貧攻堅戰。除了直接的資金投入外,趣頭條將利用全線產品各自優勢,結合多樣化廣告形式,挖掘貧困地區特色資源,在城鎮宣傳、文化旅游、農村電商、歷史傳承、傳統工藝等方面,幫助其提高知名度,拓寬收入渠道,增加收入。
金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