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與醫療產業的深度融合,讓患者的排隊時間大幅縮短,就診效率大為提升,就醫體驗不斷優化,切實享受到“互聯網+醫療健康”創新成果帶來的實惠。
為分享“互聯網+醫療健康”最新成果,人民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健康時報》社、騰訊公司發起“互聯網+醫療健康”優秀案例征集活動,征集并推選在智慧便民、科技創新方面表現突出的行業標桿案例,以推廣經驗,優化行業資源配置,促進醫療健康產業升級。該報名截止日為2月20日,僅剩2天。
“互聯網+醫療健康” 優秀 案例經驗將在全國推廣
事實上,“互聯網+”優秀案例公開征集活動已開展兩屆,往屆活動吸引了包括政府機構、行業領軍企業等在內的逾千件案例報名參與。通過網絡征集、專家評審、網絡投票等層層選拔,兩屆活動共評選出政務、民生及制造業領域的近五十件優秀案例,促進了“互聯網+”在多個行業的整合應用與深度合作。
本屆征集活動聚焦醫療健康行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從《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到《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從《“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到《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伴隨一系列文件出臺,電子健康檔案、疾病風險評估、在線疾病咨詢、電子處方、遠程治療等多種形式的健康醫療服務走進千家萬戶;醫療資源和服務也更好地下沉到中國農村、偏遠城市等基層。
如何創新對接互聯網之“智”與百姓健康之“需”?如何借助政策紅利尋找“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新增長點?每一位醫療從業者、技術創新者、模式建構者既是答題人,也是實踐者。他們的經驗需要得以重視和推廣,從而惠及更多地區,更多人。
本次征集活動所面向的正是踐行“互聯網+醫療健康”科技創新的醫院單位,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健康服務平臺、企業等,主要聚焦“智慧便民服務”和“科技助力醫療健康創新”兩方面,包含“互聯網+”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藥物供應保障服務、醫療保障結算服務、醫學教育科普服務、人工智能應用服務等領域。征集后,將評選出“十大智慧便民醫療健康服務案例”和“十大科技助力醫療健康創新案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如何才能報名呢?根據征集公告,有意報名的醫院單位,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健康服務平臺、企業等,只需關注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媒體技術”或“健康時報” ,回復“互聯網+”即能獲取報名信息。
醫療健康插上“互聯網之翼” 行業樣本已然形成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快速迭代,百姓的醫療健康新需求也在不斷地增長,人們期待能夠更好地預防控制疾病,得到個性化的診療,這就需要改變傳統的醫療模式,優化診療、用藥、報銷等各個醫療環節。
“互聯網+”加速賦能,經過數年積淀,行業樣本已然形成。其中,廈門是全國首個在“國家級電子健康卡公眾服務平臺”上線的城市。以信息化推進智慧醫療為目標,通過完善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身份認證服務,消除“一院一卡、互不通用”的堵點問題,“激活”了居民健康檔案的使用,實現區域醫療協同服務。同時,以創新為驅動力優化就醫流程,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拓展健康卡應用場景,使群眾就醫“少跑路”、“不跑路”、“就近跑” 。截至目前,廈門已實現了全市360多家醫療衛生機構互聯互通,同時與保監局、社保等部門實現了信息的交互與共享。為全市居民建立了全方位、全周期的終身電子健康檔案,已經覆蓋95%以上的常住人口。
在組織醫療機構數字化轉型的同時,更多的新興技術也應用到傳統醫療行業,AI助力精準醫療等服務于醫患主體的醫療問題解決方案應運而生。在復旦大學腫瘤醫院,依托于微信小程序與公眾號平臺,醫院推出了“互聯網+AI賦能腫瘤患者精準醫療服務”,運用AI技術快速判斷患者的精準治療方案,為患者匹配臨床就醫路徑。截止目前,該醫院患者掛專家號的等待時間已經平均減少7.4天,到診率提高了7%,每位患者平均節省2.5小時的就診時間,專家門診的效率平均提高了3.5倍左右。
除此之外,德清縣在打造全國首個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縣的大背景下,打破以往單個醫院的應用,打造一個以縣(或縣域醫共體)為單位應用范本,提升了基層醫療單位技術和服務水平;鄭州市率先在全國綜合推出社保卡就醫一卡通(線上及線下)、醫保線上支付(個賬及統籌)、在線掛號、視頻問診、處方共享、送藥到家的綜合醫保服務,成為國內首個實現醫保慢病處方共享的城市;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利用騰訊醫療AI實驗室的視頻分析技術,在帕金森病等運動障礙性疾病運動能力評估領域上填補了行業空白……酒香也怕巷子深,2018年度中國“互聯網+醫療健康”優秀案例報名僅剩最后2天,你還在等什么呢?
張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