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牽手春晚,撒了10個億的百度,風頭竟被這幾個籍籍無名的App搶走了
看著他們的排名,你或許會不以為然,當看著他們背后的經濟體量,你將會瞠目結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4億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有1.5億,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4000萬左右,他們對上門護理服務都有著強烈需求。
輸液284元/次,打針239元/次,是公立醫院同等項目的幾十倍。按照一家“網約護士”互聯網平臺為護士上門服務提供的定價,網約護士,體量多大,利潤多高,錢途多寬廣,你可以拿個小本本算算看。
01 網約護士為什么突然就火了?
雖然網約護士近日才成為了新聞焦點,廣泛登錄各大新聞頭條,風頭之盛,不亞于春節期間的百度系APP。
但網約護士其實早就有了。早在2015年,上海就出現了市場主導的“網約護士”。雖然當時它沒有打任何廣告、也沒有對外做任何宣傳,甚至沒有推出任何一個App,但通過一個名叫“千家萬護”的微信公眾號,僅用了1年多時間,創業者團隊就接了5萬單/天的服務。
如果僅僅按照200元一單,去給用戶打了一針,營業額就至少超過了1000萬。
只不過彼時,服務只是為醫院內部術后病人開展一對一陪夜服務以及按時服務,后來才逐步擴大到家庭上門護理服務,但也主要是以軟性服務能力為主,譬如幫患者擦身、翻身,一直沒有開展護理人員上門打針、輸液等侵入性服務。
直到2017,網約護士開始在北京、上海、廣東、福建等地興起,連帶著打針、輸液、靜脈采血、留置針輸液、導尿、普通換藥等服務也被納入服務體系當中。服務方法很簡單,只要你在手機上完成注冊和身份認證,上傳醫療機構開具的處方、藥品和病歷診斷報告,就可以等待護士接單,上門服務了。
網約護士的大火,并非是突兀而來,是因為一紙文書。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方案》,確定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6省市進行“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試點時間為2019年2月—12月。
想想看,以前不合規矩,現在政府倡導,加之網約護士本身的高利潤特點,以及中國老齡化趨勢,網約護士不火都難。
也就在這一紙公文后,很多人高呼,通過手機預約護士上門的“網約護士”的春天來了。
02 這是“互聯網+XX服務”的秋天?
網約護士的春天是不是來了?這個闖奇不妄作評價,多少評論家和觀察員正在磨刀霍霍。闖奇要表達的是,或許和很多人認識的不一樣, “互聯網+XX服務”遠未接近尾聲,恰恰相反,它才剛好步入高潮。
可能看見網約車廝殺的落寞,你以為網約經濟就這樣了,沒戲了。據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合規網約車數量是17萬,占網約車總量的0.54%;合規司機數量是34萬,占司機總量的1.1%。市場規范政策一經出臺,可想而知多少滴滴司機將消失在大街小巷。
原因究竟是什么,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互聯網+XX服務”并未落幕,滴滴和美團就是烈火,而此刻大火的網約護士,則往烈火上狠狠澆上了一瓢油。只能說網約經濟上半場結束,下半場開始了。
相信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方案》不會是一次輕飄飄的掌摑,而像是一顆炸彈,炸起整個““互聯網+XX服務”的潮水翻騰,逼迫著各大APP提前爭搶龍門。
雖然醫護到家,滴滴護士,上門按摩等“互聯網+護理服務”APP,現在可以在ios排行版中籍籍無名,與世無爭,但隨著這顆炸彈帶出的潮水翻騰,如何優化APP,與各大友商廝殺于應用商店,讓APP在ios排行版占據一個吸人眼球的位置,將成為當務之急。
給開發者的建議:
1) 做APP不必盯著熱門領域,從細分領域逆流而上,不失為一種冷靜、明智的決策;
2) 消費升級時代來臨,服務將是企業的核心命題,而利用新技術賦能服務,將成為我們超越競爭對手的一條直接捷徑;
3) 不要怕障礙,即使是來自監管和習慣,市場第一。市場可以驅使政策和習慣發生變革。
高原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