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從電影角度可以打8分,如果從觀影角度,可以打10分。大概意思就是,可能拍得有些缺點和不足,但對于觀眾而言,體驗可以算得上滿分。我在看《戰狼2》的時候,確實也有人鼓掌,但我確實第一次看到電影結束了,大家都不走,出了字幕才開始鼓掌的。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個電影會像漫威一樣有彩蛋,但從我自己的感受來說,確實是在從電影情節中開始抽離。
我說這是人類第一次拯救地球,肯定很多人不滿意,在他們心目中,地球早被美國人不知道拯救多少次了。但其實你自己仔細想想,美國人拯救的是地球嗎?不是的,他們拯救的只是人類自己而已,所謂的地球毀滅,無非就是人類滅亡而已。最嚴重的《絕世天劫》也不過是小行星撞地球而已,就算是外星人,想要真把地球炸掉的也不多。人類自己靠科技救地球的,這大概真的是第一次。
《流浪地球》中反復提到的洛希極限解釋的并不清楚,這個概念其實也不復雜,大概意思就是兩個星球(衛星和行星)挨得太近超過極限,潮汐作用就會使天體本身解體分散。也就是說,地球撞到木星之前,可能就會粉碎,成為木星帶上的小隕石,并不會真的撞上。地球粉碎的話,那就真的是毀滅了。可以說在這之前,就算是電影行業,也沒有造出這么大的災難。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地球第一次命運和人類真正緊密連接在了一起,以前就算人類滅絕的再徹底,也不影響自己公轉自轉。
這種宏大的敘事的表達,讓這部電影首先贏了一半。就連做了好萊塢三百多個大片特效大工業光魔也非常不理解,問為什么地球出現危機了,你們要帶著地球一起跑。第二個問題就是為什么壞了五千多個塔。按照西方災難片的邏輯,要么類似《獨立日》這種擒賊先擒王,單槍匹馬殺入敵營擒了匪首,要么最后英雄扳動開關,拯救地球載譽而歸或同歸于盡。這種集體主義的勝利,是不是太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了。
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則是,關鍵時刻,為了百分之零的希望,把人類最后的文明種子都扔進去炸了,是不是有些豪賭。畢竟自古以來,西方有難就是把各種東西裝到類似諾亞方舟的東西上,然后災難過去重新繁衍。這個理念在《2012》中達到巔峰,中國也成了唯一能造這么大船的國家。不過這種事,中國就沒發生過,諾亞同時期的大禹還是選擇了治水。而最近看到的則是《雷神3》,也是弄了條船,阿斯嘉德都不要了,帶著百十人就跑了。
所以,有了這套全新的核心價值觀,我們就真的發現了這部片子的不同之處,也是這部片子的偉大之處,那就是在根深蒂固的好萊塢災難片價值觀之外,樹立了一套全新的價值觀。不管你說中國人眷戀故土也好,中國人重視親情也好,我們就是這么牛逼,開著地球跑路了。
影片在表現手法上,并無特別令人深刻的地方,不管是父子之間從仇視到理解的轉變,還是冰蓋上的長途遷徙,還是電梯井里的攀爬營救,以及配角的不斷犧牲,你都能找到各種災難電影的影子,但最大的不同就是,這些舉措都失敗了,除了最后一刻,前面的都白忙,死的人都白死了。殘酷,絕望的映襯之下,最后的選擇希望才彌足珍貴。特技表現可以打及格分數,距離好萊塢,還有很大距離,不過對于表現整個電影,已經足夠了。比較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片子獨特之處還有子孫三代齊上陣,這在好萊塢也是罕見的,恰好今年中國網友的一個四世同堂的視頻火到了國外,這都是比較濃厚的中國特色。而好萊塢的片子,基本是兩代,要么是父子,要么是爺孫。
演員表現確實沒有太出色的,刻意的兒子,無感的妹妹,搞笑乏力的爺爺,搞笑過度的mike隋,臉譜化的隊長,有勇無謀的隊員,不能說不好,也沒有太好,雖然我流淚了,但必須要說,沒有為演員而流,都是為人類的苦難流的。這一點還是要特別說明,以免演員們驕傲。
表現最好的反而是吳京,這個角色實在是太符合他的人設了,如果換個人,比如達康書記之類,都會覺得奇怪,只有吳京,才真的配上中國航天宇航員劉培強這個角色的每個抉擇和行為。據說吳京本來是客串,后來還投了錢,最后連片酬都沒要,只能說確實是深愛這個劇本和人設了,我覺得這個片子怎么也要30-40億票房,搞不好能超過《戰狼2》,肯定也是一個賺翻了的投資。讓三觀正的人賺到錢,大概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正義了。
最后還是強烈推薦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中國科幻的扛旗之作,關鍵是在輸出價值觀這個方面起到了超越《戰狼2》的高度,而且并不違和,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和價值觀輸出的關鍵影片,能在價值觀上立住,才能去講劇情和特效以及表演。這是之前諸如《長城》這樣的外殼是中國,內核是西方的片子沒有做到的,相信海外票房也會有更突破的表現。
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