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例子——將經濟學拉下神壇(扯淡經濟學之第14扯)本文內容本文將講述需求的收入彈性,給俗話“飽暖思淫欲”尋找經濟學理論依據;通讀本文你將明白商品居然可以分為正常品和低檔品?你還明白什么叫替代效應,什么叫收入效應,以及正常品
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例子——將經濟學拉下神壇(扯淡經濟學之第14扯)
本文內容本文將講述需求的收入彈性,給俗話“飽暖思淫欲”尋找經濟學理論依據;通讀本文你將明白商品居然可以分為正常品和低檔品?你還明白什么叫替代效應,什么叫收入效應,以及正常品和低檔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下面我們繼續了解如少婦般迷人的經濟學。
一、需求的收入彈性
需求的收入彈性測定的是隨著收入的增加,一種商品的消費將會增加多少。
公式為:需求的收入彈性= 消費變化的百分比/收入變化的百分比
一個人的收入增加1%將會導致在一種商品上的支出增加大于1%,那么這種商品需求收入彈性大于1,也就是說,在這種商品上,支出額增加的比例大于收入增加的比例,比如奢侈品的收入彈性大于1。
如果收入增加1%將卻導致支出的增加小于1%,那么這種商品需求收入彈性小于1,即在這種商品上的支出份額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減少。生活必需品的收入彈性小于1.
窮人會將收入中較大的比例用于食品和住房上,少部分用于其它諸如香水的消費上。只有當收入增長了,人們選擇購買的商品種類也在發生變化,逐漸會將更多的錢花在那些不是為了生存所必需的商品上,比如會將更多的錢用在休閑、娛樂、電影、汽車、度假、奢侈品(比如LV包包上)、美容、美發,整容、美體等。
所以,俗話說“飽暖思淫欲”從經濟學原理上也是可以解釋通的。
二、低檔品與正常品
實際上,對某些商品的消費可能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減少,并隨著收入的減少而增加。這些商品稱為低檔品。低檔品收入彈性是負數。比如:張三乘公交上班,收入增加后,買車開車上班,于是公交票錢消費減少了,所以,乘坐公交是低檔品。同理,經濟不好時,張三每天吃泡面(一袋方便面2.5元),收入增加后,張三開始下館子吃山珍海味了,從此方便面的消費減少了。所以,方便面屬于低檔品。
有些商品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并隨著收入的減少而減少,這些商品就叫正常品。正常品的需求的收入彈性是正數。比如:張三乘公交上班,收入增加后,買車開車上班,于是汽車加沒費消費增加了,所以,開車出行是正常品。經濟不好時,張三每天吃泡面(一袋方便面2.5元),收入增加后,張三開始下館子吃山珍海味了,隨著收入增加,山珍海味的消費增加了,山珍海味屬于正常品(唉,啥也不說了,我得到一邊哭去,因為泡面依然是我日常生活的正常品,吃不起泡面時,我吃掛面,掛面才是我的低檔品)。
三、收入效應
收入效應是指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價格變化對其需求量的影響。如果消費者收入不變,某種商品價格上漲,就意味著消費者的實際收入相對于該種商品的價格上升而言在減少,因其購買能力在下降,從而對這種商品的需求會減少。如果消費者收入不變,某種商品價格下降,就意味著消費者的實際收入相對于該種商品的價格下降而言在增加,購買能力在增強,從而對這種商品的需求會增加。這種當某種商品價格上升(下降),而引起實際收入減少(增加)導致需求量減少(增加)的現象就是收入效應。
如下圖所示,如果豬肉的價格從15元上升到20元,張三的預算約束線將有新的變化。如果他不買豬肉,他仍然有300元可用于購買其它商品,但如果他決定將300元全部都用來購買豬肉,他就只能買15斤,而不再是20斤。
很明顯,豬肉價格的對張三生活影響較大,因為張三不能購買像以前那么多的豬肉和其它商品。
豬肉價格的上升導致張三的境況惡化,如同他收入減少了一樣。當他的收入減少時,他就要削減包括豬肉在內的每種商品的開支。價格上升的這部分效應稱為收入效應。張三對豬肉的需求從20斤減少到15斤,減少的部分就是收入效應。
收入效應的大小取決于兩種因素:商品對個人的重要程度和收入彈性的大小。
前者表示個人收入有多大一部分用在這種商品上;關于后者,由于個人大部分商品上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都比較小,因而收入效應比較小。但有時候價格上升的收入效應就比較大,例如對于住房來說,個人在住房上的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比較大。
四、替代效應
替代效應是指實際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價格變化對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影響。例如,蘋果和梨互為替代品。如果蘋果的價格上漲,而梨的價格不變,那么相對于蘋果而言,梨的價格在下降,消費者就會用梨來代替蘋果,從而減少對蘋果的需求。這種由于某種商品價格上升而引起的其他商品對這種商品的取代的現象就是替代效應。替代效應使價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減少。
豬肉價格較高時,張三可能通過雞肉來代替較貴的豬肉,這種影響稱為替代效應。替代效應的大小取決于可替代其他商品的難易程度。
五、正常品和低檔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正常品和低檔品的替代效應是相同的。當產品價格下降,替代效應會導致更多的消費。比如正常品豬肉的價格下降時,替代效應會導致更多的消費,許多饞肉的食客會選擇吃豬肉解饞,所以需求量會增加。同理乘坐公交是低檔品,當公交票價從1元下降到4毛時,原來步行20分鐘可達的一站距離,因替代效應,人們可能也將選擇乘坐公交。總之,無論正常品還是低檔品,價格下降時因替代效應,需求量是增加的。
然而正常品和低檔品的收入效應是不同的。商品品價格下降引起消費者實際收入增加,如果這種產品是正常品,那么其需求量會增加,但如果這種產品是低檔品,消費者對這種產品的需求量會減少的,以張三吃的方便面2.5元為例,當方便面從2.5元下降至1元時,張三實際支配收入是相對增加了的,張三對方便面的需求沒有增加,反而下館子吃飯去了,方便面的需求反而是下降了。
說明:上面的理論中低檔品價格下降時,因替代效應會增加其需求量,而收入效應會減少其需求量,但在現實經濟中,替代效應總是大于收入效應,所以兩個效應疊加作用后的價格效應仍然是需求量增加,只不過增加數量沒有正常品那么多。因此,低檔品的需求曲線仍是向右下方傾斜的。不過,總而言之,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對代檔品的消費總體是減少的。
------------------------------------------
本人善于用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用貼近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和大家在此“扯淡”經濟學(扯淡,我是認真的)。希望借此經濟學拉下神壇,讓大家踩在腳下摩擦……愿和大家一同探討、交流學習、共同進步。喜歡我就請點贊我,關注和轉發!你的點贊、關注和轉發對我很重要,謝謝!
------------------------------------------
馬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