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雍正王朝》中,四阿哥胤禛在追繳國庫欠款的時候,發現康熙的諸皇子中有不少人欠了巨款,康熙帝斥責十阿哥胤?說他每年有四萬兩的俸祿,怎么會不夠花?顯然,胤?年俸四萬兩的這個說法,是不符合歷史實情的,剛好借著這個機會,和各位讀者分享一下清代親王的
《雍正王朝》中,四阿哥胤禛在追繳國庫欠款的時候,發現康熙的諸皇子中有不少人欠了巨款,康熙帝斥責十阿哥胤?說他每年有四萬兩的俸祿,怎么會不夠花?顯然,胤?年俸四萬兩的這個說法,是不符合歷史實情的,剛好借著這個機會,和各位讀者分享一下清代親王的經濟收入情況。
親王的年俸和其他收入
根據清代定制,凡皇帝生子均稱皇子,待賜名后才開始按照位次稱皇長子、皇次子、皇三子等等。皇子到了十五歲的時候,宗人府就會題請封爵。
自順治以后,宗室爵位定為十二級若干等,即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清代鑒于明代宗室分封的教訓,避免皇室宗親積年以后支派繁衍帶來的無盡麻煩,規定除了少數功勛卓著者,其爵位可以世襲罔替,其余都是降級襲爵,直至成為閑散宗室。
皇子分封后,在經濟上會有很優厚的待遇。以親王來說,每年的俸祿是一萬兩,以下的郡王、貝勒等分別為五千兩至三百兩不等。此外,分封后皇帝按例要賜給一座規模龐大的王府。
俸祿對于親王們來說其實不過是九牛一毛,除了年俸以外,親王還有皇帝撥給的田莊、土地、菜園、果園、山場、馬場、當鋪等不動產,以及相應的佐領、奴仆等。
不過,清代的王爵(特指親王)也有高低之分,開國功王和恩封親王的待遇是不一樣的;乾隆以前的親王和以后的親王待遇也不一樣,下面具體來說。
首先是開國功王
開國功王是指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子侄,諸如代善、多爾袞、濟爾哈朗、豪格等,這些人在大清開國時建有不朽的功勛。清入關后,北京周圍的大量土地,以及明朝皇族成員、貴族和太監的土地,成為了清朝王公貴族的封地。順治朝的三次圈地,又將直隸周邊約16萬頃土地劃歸王公貴族們所有。
此外,長城內外的大型牧場也被分配給了這些功王。這么說可能各位覺得比較籠絡,沒有什么概念,那么就舉幾個例子說明。
比如莊親王的王莊分布情況:直隸境內分布25個縣,共7.87萬畝田地;關外有7.1萬畝莊園;陜西有32.4萬畝牧場。這個數字大致相當于清代納稅耕地面積的5.5%。
肅親王豪格更為富有:關外有莊園8萬余畝,直隸有3.2萬畝田地,熱河有170萬畝土地,察哈爾有126萬畝牧場,還有一些果園、山地和一處金礦。
其他的如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等開國功王,其王莊土地數量也是高得驚人,尤其是多爾袞,他在掌權時,擁有數百萬畝的土地和大批農奴。
需要說明的是,開國功王中大多數人的爵位是世襲罔替的,即鐵帽子王。和他們頭上的鐵帽子一樣,這些王莊也是永久保持不變的,只不過在子孫后代分家時,會分出一些家業。但盡管如此,承襲王爵之人,仍然擁有巨大的王莊。以莊親王為例,到了1911年大清滅亡時,最后一代莊親王仍擁有55萬畝土地。
其次是恩封親王
清代共有26個皇子獲封親王,14個皇子獲封郡王。這些王爺大多數都是通過恩封獲得爵位的,和開國功王們相比,他們的王莊規模則要小很多。
相對而言,康熙、雍正時期,對自己的兄弟、兒子們還算大方。比如康熙的哥哥福全在分封親王的時候,康熙就賜給他農莊、菜園和果園,這些王莊加在一起大約7萬余畝。
到了乾隆的時候,皇子們分封親王時獲得的王莊規模就要小很多,多的只有3萬畝,小的還不到1萬畝,很少有超過5萬畝的。
這是因為到了清中期以后,關外關內的閑置土地大量減少,加上人口劇增,耕地面積緊張,朝廷已經沒有大規模賞賜王莊的條件。因此到了乾隆以后,以賞賜當鋪代替了王莊。到了道光末年時,內務府還曾上奏道光帝,說內務府已經沒有多余的土地,為新封的王公提供王莊了。
恩封親王的日子并不好過
皇子分封后,按例有王府,此外皇帝也會根據自己對皇子的喜愛程度給予賞賜。比如福全分封時,康熙就賞賜給他3000兩黃金、10萬兩白銀,還有綢緞、馬匹、牛羊等。但自乾隆以后,賞賜也越來越少。
其實,恩封的親王并非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富裕,可以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從史料的相關記載來看,很多親王往往會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比如乾隆的皇六子永瑢(質親王)每年的花費是16000兩左右,而他的收入僅有12000多兩,財政赤字多達4000余兩。
要知道,永瑢生活的年代正值乾隆盛世,更別說是嘉慶以后了。不過這種情況大多是親王沒有實職,不擔任差事。如果在朝中擔任要職,則又另當別論了。
恩封親王和開國功王的最大區別,是他們的家產并非是永久性的。因為按照制度,恩封親王要降級襲爵,所以他們的家產在經過數代世襲以后最終會全部喪失,就是居住的王府朝廷也要收回。
當然了,親王畢竟是天潢貴胄,這里所說的日子不好過只是相對開國功王而言的。和一般的王公貴族比起來,親王的生活還是讓人遙不可及的。
馬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