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王雨桐編輯|echo昔日市值千億的“插座茅”公牛集團,似乎正在面臨困境。4月11日晚間,公牛集團公布2021年年報。數據顯示,公牛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23.85億,同比增長23.22%;實現歸母凈利潤27.80億,同比增長20.18%。報
文 | 王雨桐
編輯 | echo
昔日市值千億的“插座茅”公牛集團,似乎正在面臨困境。
4月11日晚間,公牛集團公布2021年年報。數據顯示,公牛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23.85億,同比增長23.22%;實現歸母凈利潤27.80億,同比增長20.18%。報告期內,公牛集團營業外支出為3.31億元,其中2.95億為繳納的反壟斷罰款。與2021年年初股價一度達256.21元/股相比,公牛集團的公司股價大幅下跌50.3%。
昔日的“插座一哥”,如今已經掉隊千億市值俱樂部。
公牛不再牛
1995年,公牛在一個小作坊中正式成立。憑借著對技術和研發的高標準高要求以及全國密集的銷售網絡鋪設,公牛插座快速成長,據市場調研數據顯示,到2001年,公牛插座就以20%的市場份額位列國內第一,《2007年度中國IT品牌市場占有率調查報告》顯示,公牛插座再次以70%的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
成立15年后,公牛插座正式登陸資本市場。上市僅10個交易日后,就突破千億市值。據公牛集團相關年報顯示,當前公牛集團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 75 萬多家五金渠道售點(含五金店、日雜店、辦公用品店、超市等)、 12 萬多家專業建材及燈飾渠道售點及 25 萬多家數碼配件渠道售點。
但一路迅猛增長、穩坐市場第一寶座的公牛并非高枕無憂。
首當其沖的是市場對于公牛集團的反壟斷調查。據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相關文件顯示,“經查,2014年至2020年,公牛集團在全國范圍內(不含港澳臺地區,下同)在轉換器、墻壁開關插座、LED照明、數碼配件等電源連接和用電延伸性產品銷售渠道與交易相對人(經銷商)達成并實施固定和限定價格的壟斷協議,排除、限制了市場競爭,損害了消費者利益。”
對此,公牛集團發公告表示:收到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出具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因違反反壟斷法,被罰款2020年度中國境內銷售額的3.23%,共計2.9481億元,占同期凈利潤的12.74%。
其次還有公牛集團的業務增長見頂。據公牛集團財報顯示,2017—2020年,公司營業收入為72.40億元、90.65億元、100.40億元、100.51億元,營收同比增長分別為34.91%、25.21%、10.76%、0.11%,不斷下滑的營收同比增長側面說明公牛已經到了一個發展的瓶頸期。2021上半年該情況才有所緩解。
此外,隨著智能化家具時代的來臨,昔日公牛的優勢不再。據恒州博智電子及半導體研究中心發布的《2021-2027全球與中國智能插座市場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智能插座市場規模達到了25億元,預計2026年將達到10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22.4%。除了公牛之外,包括小米、華為等跨界廠商也對于這個市場虎視眈眈。據電商網站公開銷售數據顯示,公牛的智能家居產品與其他爆款品牌相比,銷量可以忽略不計。
壟斷被罰,業績疲軟,增長天花板已至,昔日的插座茅正在走向下坡路。
公牛的2021有多牛?
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公牛的2021年過得怎么樣?
在公牛的財報公開之前,大部分人對于公牛2021年的整體表現的預期并不樂觀,畢竟公牛半年前才剛剛遭受了一記反壟斷重拳。
據公牛集團4月11日發布的2021全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公牛集團營收123.85億元,同比增長23.2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7.8億元,同比增長20.18%。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30.14億元,同比降12.3%;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15.89億元。盡管業績整體呈增長態勢,但公牛集團主營業務毛利率卻在逐年下滑。財報顯示,公司主營產品毛利率36.85%,同比減少3.21個百分點。
在各項細分業務層面,電連接產品收入仍然占據營收大頭為64.13億元,營收占比達51.78%,同比增長15.58%;智能電工照明業務營收55.51億元同比增長36.90%,營收占比達44.82%,同比增長36.90%;數碼配件產品收入3.73億元,占營業收入的3.01%,同比下降10.79%。
對于毛利率下滑的原因,興業證券指出,主要系原材料上漲、產品結構變化所致。包括公司原材料主要為塑料、銅等大宗商品,2021年Q4成本環比有所提升,套保未能完全對沖;新產品處于推廣初期,利潤率相對傳統優勢品類較低,對整體利潤有所影響。
瘋狂擴張上市的背后
事實上,被看作插座界茅臺的公牛,在風光上市、股價一路飆升的背后,也引發了諸多的爭議。
2020年公牛集團成功上市,阮氏兄弟二人的身價立刻飆升至800多億人民幣,但彼時的公牛可以算得上“帶病上市”。
據證監會官網,公牛集團于2018年9月19日報送招股書,2019年4月28日更新報送招股書。據招股書,2015~2017年,公牛集團將約87%的歸母凈利潤用于股東分紅,3年累計分紅高達32億元。其中,2017年現金分紅高達22億元,占當年歸母凈利潤的171.21%。另外,2017年12月4日,阮立平、阮學平兄弟通過股權轉讓,合計套現約12.82億元。截至2018年末,公牛集團賬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只剩2.18億元。截至此時,阮氏兄弟至少套現44億人民幣。
此外,公牛集團還涉嫌通過關聯方虛增收入進行業績注水,進而順利上市。
據媒體報道,公牛集團不僅向關聯方銷售的相關產品價格,還高于其產品的平均售價,公牛集團的經銷制度“先款后貨”。這樣的優勢就在于,能夠一定程度上的規避商品所有權的主要風險,即便市場環境發生變化,經銷商也能提前以原本的價格采購、囤積大量的貨物,公牛集團也能在當期實現較高的營業收入。據《金證研》報道稱,2016-2018年,公牛集團關聯銷售收入分別為0.72億元、1.13億元、1.25億元,公牛集團涉嫌通過關聯方虛增收入。
而這樣的操作,也無疑為公牛的發展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行業霸主地位難保
從公牛集團的財報中不難發現,公牛集團的業績增速自2017年開始下滑,隱憂逐漸浮現。
據歷年財報顯示:2017-2020年,公牛營收增速分別為34.91%,25.21%,10.76%,0.11%。2021年前三季度,營收為90.13億元,同比增長26.10%。即使剔除疫情擾動,2019-2021前三季的復合增長率僅為9.39%,依然處于下降趨勢。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電商崛起,渠道數量擴張帶來的邊際效用已經明顯下降。再加上智能化、數字化對于傳統家電、配件行業的不斷滲透,昔日公牛的優勢已經不再。而反壟斷的大錘落下,對于公牛而言也是一記重錘,這意味著公牛集團必須打破經銷網點專營專銷的模式,經營多年的經銷渠道紅利勢必受到大幅影響,渠道“護城河”告破。
而公牛也并沒有坐以待斃,開始嘗試多元化的道路。
自2014年以來,公牛先后進入LED照明、數碼配件、快充和TWS耳機等新領域,但數碼配件的業績卻不盡如人意。據財報顯示,2018-2020公牛集團數碼配件業務分別同比增長96.51%,28.39%,17.00%,增速在不斷下滑,到2021年上半年,數碼配件業務甚至下滑了10%。可見,公牛屢次嘗試突破次元壁的操作均未獲得成功。
內憂外患之下,公牛已經不再牛氣沖天,深陷反壟斷和增長乏力下的公牛,也面對著眾多競爭對手和破局者的虎視眈眈。這對于公牛而言顯然不是什么好消息。往日的行業巨頭,正在一步步走向衰弱。
擺在公牛面前的路有很多,但現在的公牛卻很迷茫。
丁陽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