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現如今大家在減肥路上最大的阻礙是什么?是十分誘人的燒烤啤酒?還是冬夏皆可來一杯的奶茶?對于筆者來說,減肥路上最大的絆腳石莫過于糖。其實,嗜甜在原始社會時就已經普遍存在,當時人們獲得食物的方式不穩定,只能通過攝入高熱量的食物來滿足日常的生活需
現如今大家在減肥路上最大的阻礙是什么?是十分誘人的燒烤啤酒?還是冬夏皆可來一杯的奶茶?對于筆者來說,減肥路上最大的絆腳石莫過于糖。
其實,嗜甜在原始社會時就已經普遍存在,當時人們獲得食物的方式不穩定,只能通過攝入高熱量的食物來滿足日常的生活需要。而蜂蜜、水果等糖類食物就成了除了肉以外獲取高熱量的必選食物,而人類出生時嘗到的第一個味道就是來自母乳的甜味。
而中國在唐代之前,一直以蜂蜜和用大米以及小麥做成的飴作為主要的甜味來源,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人們會種植一些甘蔗來榨取甘蔗汁飲用,不過這種甘蔗汁因為流程復雜一般只有在貴族的宴席中才會出現。
發家致富種甘蔗,走向小康無憂愁
蔗糖在唐朝時發展就十分迅速,在唐朝時人們對于糖的獲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途徑。一種就是用甘蔗提煉的蔗糖,一種就是上面咱們所說的飴糖,還有一種就是直接以蜂蜜直接作為甜味劑。在這三種途徑中,第一種蔗糖提煉出來的糖霜尤為珍貴,而飴糖因為制作簡單價格低廉受到百姓們的歡迎。
不過,甘蔗其實并不是我國的本土作物。在周朝時期甘蔗從印度或者東南亞引入甘蔗,并在南方開始嘗試種植。到了唐代,甘蔗已經在南方成為一種十分普遍的作物。
在當時的蜀中地區和長江中下游等地、廣州溫州等地都是唐朝甘蔗的主要產區。甚至這幾個地區甘蔗的種植面積已經超過當時小麥的種植面積。不過幸好唐朝基本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饑荒事件,而甘蔗在當時屬于經濟作物,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當地百姓的收入。
不僅通過種植能夠獲得收入,還由于當時運輸條件的限制,使得蔗糖的生產區域也只能在原產地進行。這就讓唐朝的蔗農在農忙時種植甘蔗,農閑時負責將甘蔗熬制成蔗糖,這樣的一頓操作下來要比同等面積種植糧食收入增加三倍以上,這還僅僅只是入門級別的蔗糖,如果制作更高等級的蔗糖那么收入還要高出許多。
根據唐朝的古書記載,在唐朝的天寶年間,普通沙糖的價格在10文左右一兩,而一種叫做“石蜜”的糖制品價格則在16文一兩。這樣說可能大家不是十分清晰中間的差距,咱們就拿雞蛋來做比較,在當時1文錢能夠購買3個雞蛋。而40多個雞蛋才能買一兩“石蜜”,這其中的高低貴賤也一目了然。
石蜜好吃又好放,可是工藝太麻煩
那么這個“石蜜”是何方之物呢?其實石蜜流入中國的歷史也十分悠久,在當時它隨著絲綢之路從西域流傳到中國的。而石蜜實際上就是一種對蔗糖技術進行改進后所產生的糖類制品,它的味道“甜如蜜”但卻“硬如石”。
這樣說來大家相信都十分熟悉,這就類似于我們現在經常吃的冰糖。而石蜜也因為“硬如石”的特性能夠長期保存,所以在流通和運輸方面都十分方便。
而在當時古天竺(今天印度)的制糖技術在當時是世界聞名的,而天竺生產的石蜜更是流傳各地,尤其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愛。
在《冊府元龜》中就曾這樣記載,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萬國來朝時,就看到當時“西番諸國”進貢的石蜜,李世民品嘗以后連口稱贊。就這樣石蜜也成為了唐朝貴族宴席中的“常駐嘉賓”。
友好訪問早變故,孤身一人滅一國
到了唐貞觀十五年,印度摩伽陀國派出時臣訪問唐朝,希望與唐朝建立外交關系。李世民早就聽說印度地區制糖技術十分高超,便想借助這次機會能夠派出代表團訪問印度,并且順帶將印度的制糖技術帶回中國,讓中國能夠自主生產“石蜜”來降低石蜜的價格。在這次派遣的代表團中有一個人大家十分熟悉,他就是獲得“一人滅一國”榮譽稱號的王玄策。
本來王玄策一行人還算是比較順利地到達了摩伽陀國,可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摩伽陀的老大換了,原來一心想要與唐朝交好的老國王因病去世,而新上位的國王阿羅那自認為與唐朝相隔數千里,根本不需要與唐朝交好。
既然放棄與唐朝交好,那么按照常理需要將唐朝的代表團全部趕走才對。而阿羅那并沒有這樣做,他先將代表團成員全部囚禁,最后將唐朝準備的禮品全部洗劫一空,還有沿途其他國家送給唐朝的禮品也一律“照單全收”。
這種十分惡劣的強盜行為讓代表團的成員措手不及只能乖乖被軟禁,而在眾人一籌莫展之時,王玄策趁著守衛不注意悄悄逃出了摩伽陀國。逃出來的王玄策始終咽不下阿羅那對唐朝的侮辱,他決定好好教訓一下這位剛剛上位不久的國王。
于是王玄策并沒有立馬回國搬救兵,而是來到了吐蕃和尼泊爾這兩個國家,因為這兩個國家在當時是唐朝的藩屬國。所以王玄策一去就受到了兩國國王的熱情招待,而說明在摩伽陀國的來龍去脈以后,王玄策便以唐朝使臣的身份,向兩個國家借了一支由八千多人組成的軍隊。
不過這支軍隊雖然人數眾多,但來自兩個國家在語言和習慣上也各不相同。但這并不影響王玄策想要教訓阿羅那的決心,就這樣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又殺向摩伽陀國。
王玄策在出使之前并沒有任何統兵的經驗,但他領著“吐尼聯軍”一路過關斬將,大破摩伽陀大軍。最后摩伽陀大軍死亡一萬三千多人,而這一萬三千多人有將近一萬人是逃跑時溺水而死。
這一戰不僅是王玄策的成名之戰,而且還是唐朝戰史上參戰人數最少的一次戰役,整場戰斗僅僅只有一個王玄策一位唐朝人參戰。不過這場戰斗雖然與唐朝歷代戰爭相比規模不算龐大,但是對百姓生活產生的影響確實十分深遠的。
原有配方加改良,制糖工藝大唐強
王玄策回國時,從摩伽陀國帶回來了兩個制糖匠,制作石蜜的方法也從此傳進唐朝。制糖匠不僅將石蜜的制作方法傾囊相授。正所謂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唐朝的制糖匠在學習到印度的制糖工藝后,發現有一些不足之處,他們利用經驗將印度的技術進行改良,最終改良出來的石蜜從外觀和口感上都要比印度制造的石蜜好上許多。
而到了李治統治時期,李治又派遣王玄策再次出訪印度,“糖使”王玄策又從印度帶回來了制糖工匠。引進了印度特有的沙糖制作方法,這就使得當時糖的顏色從黑色逐漸轉變成黃白色。制糖工匠們還創新的在制糖時加入牛奶,使得糖中帶有牛奶的香味。這種糖在當時稱為“乳糖”,口感和現在咱們經常吃的奶糖差不多。
高僧傳道加傳技,受益四方美名揚
咱們的鄰居日本的制糖發展也離不開咱們的悉心教導。在鑒真東渡時,就隨船攜帶了胡椒、石蜜、蔗糖500多斤,還有蜂蜜和甘蔗若干。除了糖制品外,鑒真還將蔗糖的提煉方法和當時先進的制糖技術一并傳給日本。
在唐代宗時代,四川地區也有一位高僧在默默無聞地傳授這制糖技術。這位高僧名叫“鄒和尚”,鄒和尚一般在山中居住,每次需要購買鹽、糧等生活物資時,就讓自己的白色毛驢背著背簍,里面放著錢和自己所需物品的名單下山采購,當地的百姓也都知道這是鄒和尚的坐騎,商家就按市場價格把生活物資放到背簍里,然后將錢取出。
可是有一次,鄒和尚發現白驢一直遲遲未歸,正當他準備出門尋找時,發現白驢正優哉游哉地朝他走去,不過這次白驢的后面居然還跟著一位農夫。鄒和尚上去詢問才知道,是他的白驢吃了農夫的甘蔗,農夫來找鄒和尚討要一個說法。
鄒和尚聽到后哈哈一笑,說他要將制作糖霜的方法告訴農夫,算是結交一個善緣。農夫按照鄒和尚的方法進行嘗試,發現做出來的糖霜透明度和冰塊一樣,顏色如同琥珀。隨后農夫就將這種方法傳授給更多的人,不過因為制作工藝非常繁瑣,并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傳播,當時僅僅在四川地區流行。
小結
甘蔗和糖制品在唐代并不僅僅作為甜味劑使用,在它的背后還有許多更美好的寓意。例如,在南方一些地區會選擇在除夕夜的時候吃甘蔗,然后將甘蔗渣倒進火爐里,等第二天打開爐灶,只見爐灶滿爐通紅,寓意一年紅紅火火,這項習俗現在還在一些地區保留。
甘蔗因為與竹子比較相近,但是硬度卻遠遠弱于竹子。所以當時的人們就會把竹子比作成在皇帝面前阿諛奉承毫無主見的大臣。而甘蔗越往根部越甜,人們就會用吃甘蔗的順序來表明是先苦后甜還是先甜后苦。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劉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