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隨著這幾年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幻,以及肺炎疫情防控的常態化,有很多在外地打工的農民朋友們,紛紛選擇回到農村老家靠流轉土地進行創業,再加上短視頻的興起,以及大家對三農領域的重視,促進了很多人回到農村老家進行創業。可是面對農資價格,人工費用以及自然
隨著這幾年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幻,以及肺炎疫情防控的常態化,有很多在外地打工的農民朋友們,紛紛選擇回到農村老家靠流轉土地進行創業,再加上短視頻的興起,以及大家對三農領域的重視,促進了很多人回到農村老家進行創業。可是面對農資價格,人工費用以及自然災害的影響,很多回到農村老家種地創業進過一年或者兩年的種植都賠了錢,有選擇回到外出打工掙錢的行業里去了,可是為什么在十年前及2010年在老家大規模流轉土地的種植大戶卻還是能夠堅持下來,并且每年基本上要比外出打工掙錢多呢?小農就結合我和種地大戶的幾個朋友們的經歷來分享,我們是怎么樣在土地流轉費用高達800元一畝地的情況下是如何賺錢的?
首先來說800元一畝地的土地流轉費用,在我們豫東地區是屬于什么樣的一個情況。到底是貴了還是便宜了,這樣的一個土地流轉費用是怎么來的。
豫東平原地帶簡單來說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得中原者得天下”,指的就是我們這里。我們這里人多地少,按照我們這里的人均可耕地來計算的話每人只有1.3~~1.5畝地。所以一家人的土地基本上在6~7畝地之間,于是土地就顯得特別珍貴。
由于氣候條件的影響,我們這里一年只能種植兩季農作物,既秋收秋種和夏收夏種一年兩季農作物。假如種植冬小麥和玉米的話,咱們老百姓辛辛苦苦一年除掉投資成本,頂多能有1300~~1500元的純收入。(不計算自己的勞動力)這樣來計算的話一年800元的地租價格還是比較高的。
其次面對這樣高的土地流轉費用,人工費和年年上漲的農資,我們種植大戶該怎么要才能保證自己的收益呢?
由于我們這里靠近開封市杞縣大蒜種植區,再加上兩條高速公路及鄭民高速和連霍高速,所以我們種植大戶基本上都會選擇種植蔬菜,特別是再種植幾個塑料大棚,這樣才能讓流轉的土地的種植效益最大化。
比如說我們露天種植的蔬菜主要是集中在秋冬季節,既反季節蔬菜。這段時間留守在咱們農村老家的老人,婦女都比較閑,人工好找,并且費用也不是太高。
再一個就是種植大蒜,洋蔥等可以在冬季種植的蔬菜。冬季種植這些蔬菜的好處就是田間的管理主要集中在來年的春季,冬季基本上不要費太多人力物力。大蒜和洋蔥的產量高,洋蔥的種植是簽訂回收合同的,這樣的話就實現了花費最少的錢,來達到效益的最大化。
夏季的時候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有露天的蔬菜,比如說大蔥,南瓜,冬瓜,蘿卜,白菜和葉菜類蔬菜,與此同時也種植易于管理的玉米和花生。蔬菜的種植主要根據市場的行情的變化而做出一些調整。
第三點就是農資,灌溉設備的投資。
農資的購買時通過直接跟幾個種植大戶聯合起來到廠家購買化肥的額,這樣能夠極大的節省投資成本,同時也有廠家的農業科技技術服務人員的進駐,這樣就極大的解決了很多病害發生的問題,并且還能起到很好的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大規模種地灌溉用水,農藥噴施,農業機械等設備也是重要的投資,特別是農業機械設備的投資成本是最高的,一般我們都會選擇購買適合自己種植的這100多畝地的農業機械設備。會選擇通過熟人的介紹購買二手的拖拉機,這樣的話既能節約投資成本,也能滿足耕地的需求,不建議購買農業收割的設備,比如說小麥,玉米和花生收割機。
第四點種的好不如賣得好的觀念是保證收益最大化的基礎。
大規模種地跟小農戶種地的思想要轉變過來,大規模種植要的不僅僅是種植經驗更多的應該是及時地把握市場行情的變化,進而才能選擇該多種植哪種農作物。
比如說前些年糧食作物的價格行情一直在低價位運行,所以主要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要把控好,一般每年都會選擇種植15~20畝地的小麥和玉米。經濟農作物的種植要根據其價格變化規律進行合理的安排,比如說大蒜的價格在貴的年份要減少種植面積。大蔥的價格這幾年比較穩定,所以大蔥的種植這兩年比較多。
總的來說萬事開頭難,在剛進入農業種植的頭兩年內不賠錢的話我們就算賺了,必將其他方面的投資還是比較大的。做農業一定要有耐心,特別是隨著國家十四五計劃的提出,未來咱們國家的發展重點或者說封口也許就在農村。
丁夕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