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翻開體檢報告的那一刻,硬是有了種拆盲盒的感覺。不少人也會有這樣的困惑:年年“打卡”體檢,各項指標都“正常”,為何還有那么多癌癥一查出來就是中晚期?莫非這么多年的體檢都檢了個寂寞?還是自己的體檢套餐不夠“豪華”?都不是!如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翻開體檢報告的那一刻,硬是有了種拆盲盒的感覺。
不少人也會有這樣的困惑:
年年“打卡”體檢,各項指標都“正常”,為何還有那么多癌癥一查出來就是中晚期?
莫非這么多年的體檢都檢了個寂寞?還是自己的體檢套餐不夠“豪華”?
都不是!如果不知道這些,你的體檢等于沒做!
體檢項目越多,越安全?
首先要明確一點:
體檢內容并不是各個檢查項目的累加。
并非價格越貴的體檢套餐越好,也并非檢得越全面就越安全。
體檢的目的是為減少重大慢性疾病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是為了篩查身體各系統疾病或疾病風險。如果身體出現各種明顯癥狀和不適,體檢已經不能解決問題,而是應當及時就診。
體檢的理想目標是:花最少的錢,發現最大的問題。
體檢的項目因人而異,需要考慮個人家族史、疾病史、生活方式、經濟狀況等因素。因此,體檢前填寫一份包含上述信息的健康問卷,并根據醫生的評估選擇自己的體檢項目非常重要。
“1+X”篩查,了解一下
普通體檢≠防癌體檢,普通體檢能檢出的疾病有限,而防癌體檢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如何將二者有機結合,你需要了解一下“1+X”篩查。
“1+X”的“1”指的是:必選/常規體檢項目,在“1”的基礎上,再根據體檢者的個人狀況有針對性地對“X”(按人體各系統設計的專項體檢項目)進行個性化的選擇。
這種檢查方式既重需求,又能有效避免遺漏,既做到了專病篩查,也做了全面覆蓋。
很多疾病往往來時靜悄悄,一發現就非常嚴重,如果不注意重點項目的篩查,它們很可能會被遺漏,比如肺癌、腸癌、胃癌、乳腺癌等都是“城府”較深的殺手。
有以下疾病高危風險的人群,千萬不要忽略對“X”的篩查。
01 肺癌
40歲以上或有家族遺傳史、長期吸煙史、高危職業接觸史的人群,都屬于肺癌的高風險人群,應每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檢查,這是早期篩查肺癌最有效的手段。
02 腸癌
每年一次肛門指檢可以發現一半以上的直腸癌。
沒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建議從50歲開始每年進行一次大便潛血檢查加一次腸鏡檢查。
?[玫瑰]腸癌的高危人群應每年做一次腸鏡檢查,包括:
30~40歲有消化道癥狀者
有大腸癌病史者
有結腸息肉者
肥胖人群應每年做
03 乳腺癌
40歲以下的女性腺體比較豐富,首先推薦彩超檢查;40歲以上的已婚女性可選擇做鉬靶檢查。
04 胃癌
40歲以上人群每兩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有胃癌家族史或在胃癌高發區居住的人應每年一次胃鏡檢查。
別掉進這些體檢誤區
1 忽略“低概率、低風險”的專項癌癥篩查 ?
千萬不要根據自我經驗的判斷而錯過那些看似風險較低的癌癥篩查,比如女性的肺癌篩查。
2 放棄“讓人難堪”的體檢項目 ?
一些體檢項目需要暴露隱私部位或會產生疼痛等不適,很多人會選擇放棄肛門指檢、婦科檢查等檢查,這很可能導致大病的漏檢。比如肛門指檢能初篩出50%~70%的直腸癌。
3 盲目“追捧”腫瘤標志物篩查 ?
腫瘤標志物成了不少人追捧的體檢項目,當體檢結果顯示出某項腫瘤標志物升高時,很多人會疑心自己得了癌癥。
關于腫瘤標志物,咱們應明白兩點:
腫瘤標志物檢查結果的數值不會為零,因為飲酒、炎癥等多方因素都會對其產生影響。
腫瘤標志物數值短時間內的波動升高≠得了腫瘤,但動態的、持續的升高必須引起警惕。
4 體檢完就萬事大吉 ?
體檢只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而非全部。
很多人在體檢后將體檢報告束之高閣,諱疾忌醫,因而錯過了一些疾病最佳的干預時間,實在可惜!
體檢后,你需要做的是及時咨詢相關專家,并遵醫囑主動進行生活方式管理、膳食管理、運動管理、心理管理等。如須進一步接受治療,及時就醫。
-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祝您健康》編輯部出品 -
總策劃:王崠、董玲
統籌 / 編輯:楊小龍
金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