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日下班回到家,我吃完飯便躺床上休息了,醒后只覺渾身疼痛,脖子轉都轉不動,心想可能是下班回家路上吹風的緣故,便喝了點熱水,便沒太在意了。誰知道到了晚上,情況愈發嚴重,頭昏腦脹,腰痛似折,坐在被窩里都有點瑟瑟發抖,號了自己的脈,脈浮稍緊,趕緊
一日下班回到家,我吃完飯便躺床上休息了,醒后只覺渾身疼痛,脖子轉都轉不動,心想可能是下班回家路上吹風的緣故,便喝了點熱水,便沒太在意了。
誰知道到了晚上,情況愈發嚴重,頭昏腦脹,腰痛似折,坐在被窩里都有點瑟瑟發抖,號了自己的脈,脈浮稍緊,趕緊量了體溫,38.5℃。
這不是正是《傷寒論》中講得“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么。”
既然明確了是太陽病,那么是太陽中風證還是傷寒證呢?摸了摸前胸后背,滾燙似火,干燥無汗,有汗桂枝,無汗麻黃,典型的太陽傷寒—麻黃湯證,又因我脖項不利,因此選擇了麻黃湯的變方—葛根湯,“太陽病,無汗惡風,項背強幾幾,葛根湯主之?!?/p>
想著能省事就省事的原則,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到了布洛芬,吃完沒多久,身上出了汗,覺得燒退了些,誰知道沒多久又燒起來,看來還得用中醫,裹著棉襖,跑到附近的藥店,口述一方,葛根、麻黃、桂枝、炒白芍、炙甘草,一劃價才4塊一副,拿了兩劑就回家了。《傷寒論》中一兩是15g,而我在臨床實際應用中一般取3-5g,為了防止病重藥輕,便將兩劑藥一塊熬了。
治療外感風寒時候,一定是要出汗才能達到病邪祛除的目的,因此我在服藥時候往往會用輔汗法,何謂輔汗法?
在桂枝湯條文后,有這樣一段話,“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摯摯,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p>
所謂的輔汗法就是輔助藥物發汗的方法,通過學習桂枝湯條文,總結出來三條:1、啜稀粥,稀粥入胃可以補充津液以助汗源。2、溫覆,既是助汗也是防止再次感受風寒,有些家長可能有疑問,蓋上被子就不利于散熱了,會加重發熱,其實也是分情況的,如果是溫病導致的發熱,就不能蓋被子,而現在是感受風寒邪氣,所以一定要想辦法把邪氣發散出來,才能起到退燒的目的。3、不效續服,不效者往往是病重藥輕之故,就需要頻服以增藥力,方能驅邪外出。
我服完中藥后,就喝了熱稀粥(沒有粥的也可以用熱水代替),蓋了三層被子,身上開始微微冒汗,覺得好一些,一小時后再服了四分之一藥,遍身微微汗出,熱退身涼,切記不可大汗淋漓,否則會過汗亡陽,變證頻出。次日凌晨,除了頭有點昏沉,余已無不適。經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古人所言“效如桴鼓,覆杯而愈”非虛也,當然對于慢性病,還是需要長期中藥調理,不可急于一時,治外感如將,治內傷如相即是如此。
為什么中藥比西藥退燒還快呢?
中藥不僅退燒快,而且不反彈,因為中西醫治療發燒的理念是不一樣的,西醫是對癥處理,看見發燒,就要想方設法退燒,雖然發熱一時間被壓制下去,但是藥效一過,會再次燒起來,長此以往,人體的免疫力也會被破壞掉,而中醫是審癥求因,找到發燒背后的原因,然后祛除病邪,達到退燒的目的,既然病邪被祛除了,自然不會再反復發熱了。疾病其實就是人體的正氣和邪氣對抗的過程,西醫治療發熱使用抗生素,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中醫是扶正祛邪,根據正邪力量的不同,調整方中扶正和祛邪藥物的比例,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因此,千萬不要小瞧一個感冒,可能很多嚴重的疾病甚至癌癥都是因為感冒發展而來。
李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