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本文專家:范志紅,中國營養學會理事,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博士近日,央視曝光的糖尿病保健品黑幕引起廣泛關注。央視曝光的這種保健品,一盒成本不足5元賣125元,還暗藏致命禁藥,所有生產過程都在廢棄的農舍里完成,原材料被胡亂堆放在廁所、雞舍等地方
本文專家:范志紅,中國營養學會理事,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博士
近日,央視曝光的糖尿病保健品黑幕引起廣泛關注。
央視曝光的這種保健品,一盒成本不足5元賣125元,還暗藏致命禁藥,所有生產過程都在廢棄的農舍里完成, 原材料被胡亂堆放在廁所、雞舍等地方……整個案值高達12億元。
現如今,市面上保健品眾多,還有一些打著高科技的幌子,夸得天花亂墜。如何才能擦亮眼睛,選到合適的保健品呢?
這些保健品都是騙人的
1
帶這些關鍵詞的
糖尿病保健品
關鍵詞:植物降糖
植物降糖是糖尿病保健品常打的旗號。
研究發現,用它來治療糖尿病是不現實的。
關鍵詞:可再生胰島素
這一概念因為有國外動物研究的光環加持,很多人深深迷信。
真相是:整個國際上都沒有應用于臨床的這類產品。
關鍵詞:化糖治療
有一種“神奇”的化糖貼,號稱“敷涌泉穴,在遠紅外作用下,打通腎經,疏通全身經絡,從根本上平穩血糖……”
事實上,中西醫都沒有“化糖”的說法,“化糖”完全是子虛烏有的理論。
2
端粒酶保健品
2009 年的諾貝爾獎是關于端粒對染色體的保護,以及端粒酶保護端粒的機理。市場上的“端粒酶保健品”就宣稱能“促進”端粒酶的合成。
其實,科學家們目前尚未證實哪種東西具有該功能。
3
青蒿素保健品
自從科學家屠呦呦因為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獎,各種青蒿素保健品也就趁勢上市了,宣稱能夠抗腫瘤、抗菌、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功能、可治矽肺病、緩解腰酸背痛……
一方面,青蒿素被確切證實過的功效是治療瘧疾。如果沒有瘧疾,為何要吃它呢?
另一方面,吃青蒿素抗腫瘤沒有切實證據。何況,青蒿素保健品有過傷肝的病例記錄。為了不確定的療效,去吃這樣的保健品,不是在以身試藥嗎?
除此之外別的功效,可別當真了。
4
富硒酵母 β-葡聚糖
這是近兩年市面上特別火爆的一類保健品。它集成了兩種成分:硒和 β-葡聚糖。
硒是人體必需的一種營養成分。成年人每天攝入 55 微克硒就可以滿足需求,孕產婦需要的稍微多一些。超過這個量的額外補充是否會有防癌或者其他保健功效,目前尚無夠的科學證據來做出判斷。
至于β-葡聚糖,它有多大功效,目前也并沒有確切的研究證據。
5
松花粉
松花粉是馬尾松、油松等植物的干燥花粉。
衛計委在 2004 年公告把松花粉等多種花粉作為普通食品管理——也就是說,它沒有特別的“保健功效”。事實上,松花粉中含有的成分,許多別的食物里也含有,它的含量也不見得更多。
任何松花粉產品,不管宣傳語中用了“破壁”、“孢子”還是其它看上去很高科技的詞匯,都沒有必要吃。
下次再看到這些保健品,請一定擦亮眼睛,別花了冤枉錢。
營養專家這樣選用保健品
有些讀者可能依然有疑惑:
營養品、保健品,總不能一點兒用都沒有吧?
怎么判斷營養保健品是否值得買呢?
看看營養專家范志紅是怎樣挑選和服用保健品的。
1
日常三餐是根本
這一點很重要,必須先強調。
提取出來的某種維生素或保健成分,并不能實現均衡健康的飲食所帶來的長期好處。
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比保健品要豐富多了,而且比例均衡、安全性更高。
專家提醒
建議首先把錢用在提高日常飲食的質量上,買些新鮮的蔬果、好品質的堅果雜糧和乳制品,而不是優先考慮昂貴的營養保健品。
2
某些情況下恰當服用
我們不能保證天天都能飲食合理。有時候,也會出現飲食質量差、不能保證食材多樣,或是患病、孕期哺乳等情況,這時可以酌情補充營養素。
舉例來說
外出開會、旅行時,可能谷物雜糧吃得少,B 族維生素不太夠,那就服一粒復合 B 族維生素。
一段時間因為忙,蔬菜水果不足,那就吃上一兩片維生素 C。
綠葉菜、奶類或豆制品吃少了,會補補鈣。
冬天日照不足,那要考慮補一點維生素 D。
這些東西不可能替代健康飲食的長期好處,但至少在短時間內可以彌補供應不足。
專家提醒
上了年紀,咀嚼能力、消化能力下降,缺乏維生素等營養素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所以中老年朋友可能相對更需要適當補充維生素,使其達到推薦的供給量。
3
這些保健品可以買
復合維生素或者單一維生素、鈣劑,是可以買來補充的。
像花青素、葡萄籽等抗氧化補充劑,還有類似植物甾醇酯、卵磷脂等產品,吃對了可能對健康有好處,但更多人是在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吃、能不能吃的情況下,就購買了。
專家提醒
最好在咨詢營養師或醫生后,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來購買保健品,而不能只看宣傳。
傳統補品像人參、西洋參、鹿茸、石斛之類,也要在醫生、藥師的指導下服用,這樣能最大程度地發揮療效,規避風險。
4
不是越貴越好
舉個例子,范志紅在補充維生素時,買的是幾塊錢一瓶的那種。
“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這話,真不一定適用于營養保健品行業。■
本文來源:北京晨報“名醫話健康”
了解更多名醫的健康科普,可關注“大醫論道(dayilundao2017)”公眾號。
陳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