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你可曾想象,如果自己失去了肛門,會是怎樣?在我國,有超過一百萬的人,正過著這樣的生活,他們有一個特殊的名字——“造口人”。一、帶著糞尿袋,我的人生怎么過?01造口人的尷尬,誰會懂?徐劍煒是整形外科專家,他接待過的病人很多,但有一位病人讓他印
你可曾想象,如果自己失去了肛門,會是怎樣?
在我國,有超過一百萬的人,正過著這樣的生活,他們有一個特殊的名字——“造口人”。
一、帶著糞尿袋,我的人生怎么過?
01 造口人的尷尬,誰會懂?
徐劍煒是整形外科專家,他接待過的病人很多,但有一位病人讓他印象尤為深刻。
有一次,徐劍煒的朋友請他幫忙,為他父親處理造口出現的巨大切口疝。伯父本來是醫院的科室主任,穿著得體,風度翩翩。做完直腸癌手術之后,他成了造口人中的一員。
來到診室后,伯父將衣服撩起來給徐劍煒檢查。就在衣服撩起的一瞬間,徐劍煒隔著口罩都聞到了一股巨大的異味。
余光中,徐劍煒發現了伯父局促、尷尬以及痛苦的表情。朋友告訴徐劍煒,自從做了造口,父親基本上就待在家里,哪里都不去,怕身上的異味被別人聞到,更怕別人問東問西。
02 10年“造口人”,過上普通人的生活
39歲的林婧是一名“資深”造口人。10年前,她因為直腸癌,做了肛門切除手術,從此腹部多了一個造口。
雖然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但做完造口后,林婧一時間還是無法接受現實,情緒變得十分低落。
所幸,林婧性格樂觀,在家人和朋友的安慰、幫助下,很快回歸了正常的生活。慢慢地,林婧也會學了如何護理自己的造口。
這10年來,林婧結了婚,生了孩子,生意也越做越紅火。她的造口似乎像一朵美麗的玫瑰花,無論風吹雨打,都傲然挺立,象征著她堅強的人生。
二、“造口”非羞恥代名詞,是生的延續
在適應造口的過程中,造口人需要面臨生理和心理上的復雜變化。
生理上,造口袋需要隨時隨地攜帶,還有可能遇到排泄物泄露的尷尬時刻。而且,身上可能無時無刻都在散發難聞的異味。如果不注意護理,還有可能導致造口周圍的皮膚發紅、腫脹、潰爛等。
心理上,一方面是造口人對自己以后正常生活的擔心、焦慮,另一方面則容易出現自卑心理,覺得自己跟正常人不一樣。
此外,他們正常的社交生活也受影響。一些不了解造口的人,可能會投去異樣的目光,甚至指指點點、竊竊私語,給造口人造成很大的心理沖擊。
其實,“造口”,是再正常不過的存在。
造口,即人造肛門,又稱腸造瘺,一般可分為回腸造口和結腸造口。
造口手術是出于結直腸癌或腸梗阻的治療需要,通過手術改變排便通道,將糞便收集在特制口袋中的手術。
做完造口之后,這個特殊的排泄方式有可能伴隨造口人一生。因此,造口人要擺正心態,不要把造口當成一種恥辱,它是生命的一種延續。
不必在乎他人的看法,只要自己坦然面對,學習護理造口的方法,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三、“開在腹壁的玫瑰”,該如何呵護?
造口就像開在腹壁的玫瑰,需要造口人的悉心呵護,才能綻放美麗的花朵。那么,造口人在日常生活中,應怎樣護理造口呢?
1.及時更換造口袋
造口袋不需要每天更換,一般4-7天更換一次即可。但因為造口袋的容量有限,不要等到排泄物滿了再清理,以免發出難聞的異味或漏出,引發尷尬。
2.注意起居飲食
做了造口后,衣著要求舒適,避免壓迫造口。洗澡時,可用防水膠布貼在造口袋的底盤和四周。
此外,可以適當進行散步、瑜伽、太極拳等運動,盡量避免拳擊、籃球等激烈運動。
飲食上,口味清淡一點,少吃辛辣刺激、油膩和粗纖維食物等難消化的食物,切忌暴飲暴食,少吃多餐。
3.心理調整
消除心理負擔,積極向醫護人員或病友請教護理造口的方法,聽取經驗。
情緒低落、焦慮的時候,多跟家人、朋友溝通,或者聽舒緩的音樂、看看書,甚至可以做幾個深呼吸,放松心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四、造口還納,給予重生
其實,有的造口人也不用一直戴著造口袋,造口還納,可以給予他們重生的機會。
造口還納,是部分造口人經過化療后,身體恢復到一定水平,將造口還納腹腔,使腸內容物經吻合口正常下行,經肛門排泄。
幾年前,做過直腸癌手術的棋圣聶衛平就接受了造口還納手術。
術后聶衛平不再需要通過造口排泄,更不需要定期造口護理和更換造口袋。身體逐漸康復后,聶衛平又重新活躍在國內的各類圍棋活動中。
與失去生命的人相比,造口人雖然承受了失肛之痛,但卻是幸運的。即使在往后的日子里,要長時間與造口袋為伴,但只要擺平心態,積極學習護理造口的知識,問題就不大。
對于造口人以外的人來說,即使他們有時候會出現尷尬的情況,也不要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而是本著尊重、平等的原則,嘗試理解和包容他們,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回歸正常的生活軌道。
參考資料:
[1]《【醫學科普】百萬“造口人”失肛之痛 | 帶你正確認識造口》.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院互聯網醫院.2021-01-05
[2]《【護健圖文】“造口人”術后該如何生活?》.上海市護理學會.2019-10-12
[3]《聶衛平接受造口還納手術 直言等同于一次重生》.新華網.2016-02-16
張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