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886年8月1日,北洋艦隊統領丁汝昌和總查瑯威理率“定遠”“鎮遠”等6艦巨艦抵達日本長崎港,艦上龍旗飄揚,當地日本人望艦興嘆。丁汝昌志得意滿,率領著當時被評為亞洲第一的艦隊巡洋“友邦”,自然意氣風發。中間雖然因手下人嫖娼與日本警察起了沖突
1886年8月1日,北洋艦隊統領丁汝昌和總查瑯威理率“定遠”“鎮遠”等6艦巨艦抵達日本長崎港,艦上龍旗飄揚,當地日本人望艦興嘆。
丁汝昌志得意滿,率領著當時被評為亞洲第一的艦隊巡洋“友邦”,自然意氣風發。中間雖然因手下人嫖娼與日本警察起了沖突,他也并未放在心上。
日本游女花魁
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2天后,數百北洋水師會在岸上與日本上千警察互毆,造成一起多人死亡,數十人受傷的血案。以致他怒不可遏,下令炮指長崎港(見《丁汝昌集》“在煙臺致信周郁山觀察”)。
還有一說是總教習英國人瑯威理請求丁汝昌對日開戰,丁汝昌阻止了他,并電報李鴻章,最終決定采取外交手段解決。(見郭廷以的《近代中國史綱》)
可不管是誰主張下令,當時停靠在港口的艦隊的確是用“305”毫米的巨炮劍指日本,就希望日本政府給一個說法。此時,大概算是北洋艦隊最耀武揚威之時了吧。
那么,日本政府到底妥協了沒有?
著名的“長崎事件”真的是因為嫖娼引起的嗎?中間是否有著什么隱情?
這個外交事件,又給中日兩國帶來了怎樣深遠的影響?
請聽葉子我慢慢道來。
李鴻章意在秀肌肉,日本人羨慕嫉妒恨
1886年,對北洋艦隊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
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后,德國才把早已造好的“定遠”“鎮遠”號鐵甲艦交于清廷。這兩艘巨艦花費清政府282萬兩白銀,排水量7000多噸,主炮配有德國克虜伯305mm后膛炮4門,堪稱“亞洲第一巨艦”。北洋艦隊憑著這兩艘主力艦,被美英評為亞洲第一艦隊。
時正值朝鮮半島局勢緊張,日本步步緊逼,各種小動作不斷,搞出甲申政變;俄國也是虎視眈眈,1885年4月出兵占領了位于朝鮮半島南端的巨文島。
李鴻章最善決勝于廟堂之上,為避免區域戰爭爆發,他決定“拉起袖子亮肌肉”。1886年7月,他命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主力戰艦繞巡朝鮮半島,“聊作聲勢”。
丁汝昌是老李心腹,當然知道李中堂的想法,帶著一票艦隊人員就在朝鮮半島海域上操練。不過巡游到途中,丁汝昌靈機一動,想到自己的寶貝愛艦“定遠”“鎮遠”自使用1年后還沒有修繕,而最近的長崎港又有大型船塢進行修整,便繞道日本長崎。
可能有些讀者看到這很納悶,不是說中日關系此時緊張嗎,為啥丁汝昌還敢大大咧咧地帶領艦隊去對方港口修整。
這就不得不提長崎這個地方了,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地方是日本的中租界。按1871年兩國簽訂的《日清修好條規》規定,長崎是指定通商口岸,我國擁有軍艦駛入的特權,并且享有國人經常吐槽的領事裁判權(中國人在這里犯事,不適用日本法律,適用中國法律)。
據史料記載,當時北洋艦隊進港時,當地日本人紛紛出來看巨艦,個個目瞪口呆,驚訝于“定遠”“鎮遠”的威勢。著名漫畫家宮崎駿創作的“定遠”鐵甲艦,便可還原一二當時情景。
然而,日本自有國情在此,一直見不得鄰居中國比他們好,看見好東西就想過來“打秋風”。再加上長崎這個“中租界”的存在(想想中國人對西方列強租界里洋人的看法),當地人對中國人那叫一個“羨慕嫉妒恨”。也因此,埋下了之后沖突的種子。
北洋水兵尋花問柳,妓院老板不守信用
8月13日,北洋艦隊的官兵受日方邀請,上岸購物。其中5名北洋水兵耐不住寂寞,跑到長崎的紅燈區寄合町尋花問柳。
日本的風俗業一直很發達,名為“游樂亭”的妓院竟然要排隊。這5名水兵心想入鄉隨俗,老老實實去排起了隊。誰知正要輪到他們時,老板卻把游女(妓女)安排給了后來的人。
遭遇插隊這種事,一般老百姓也就忍了,5個勇武有力的水兵可忍不了。他們就此與妓院產生了爭執,一個叫王發的水兵對著店就是一頓砸,還把將“游樂亭”的障子(屏風)給打壞了。
老板見勢不妙,立馬跑到隔壁的長崎警署報警。當地警察聞訊趕來,幾人語言不通,嘰里咕嚕說了一大通,牛頭對馬嘴,根本說不清事情原委。
結果越說越氣,王發跟警察發生了械斗,雙方互有受傷。但畢竟在人家地頭上,王發最終被逮,其余4名水兵逃回了船上,把事情告知了上級。
清廷這時對待日本,還是很有優越感的。中國駐長崎領事蔡軒在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去敲長崎縣知事日下義雄的門,并強硬表示:
“我們有領事裁判權,你要把人交給我們自己處理,并且對處理此事的巡警進行查辦。”
日下義雄唯唯諾諾,二話不說就把王發轉交給了領事館,并拍著胸脯表示:中日一家親,哥倆誰跟誰,你大人有大量,就當此事沒發生過。
蔡軒對此非常滿意,他昂首挺胸領著人回去了,卻不知更大的風暴已經在醞釀中。
日本蓄謀已久報復,北洋水兵慘遭圍毆
日本人是一個很奇怪的民族,別看他們表面恭恭敬敬地給你鞠躬,說不定心里已經恨你入骨,就等著機會狠狠地捅你一刀子。
當時的蔡軒乃至丁汝昌,甚至是清廷并未意識到這點。丁汝昌本因嫖娼斗毆事件禁止官兵們上岸游玩,后耐不住底下人的意見,在8月15日又同意水兵們上岸休息,但嚴令不得攜帶武器。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丁汝昌在心理上是對日本有著優勢的,他不怕自己的手下受到欺負,就怕這群兵痞去禍害人家。
然而,日本人早已做好了報復的準備。尤其是當地警察,對日下義雄的處理非常不滿,他們串聯在一起,計劃給北洋水兵們一個好看。
8月15日下午一點開始,陸陸續續有450名水兵軍官上岸游玩。這群人本以為可以好好放飛自我,隨之迎來的卻是日本人的重拳出擊。
入夜后,在當地廣馬場等處多個地點,都有日本警察故意上來找茬。如走路姿勢不對,亂扔垃圾,隨地大小便等等,在一些水兵買東西時,還有當地的地皮無賴來推推嚷嚷。
還是那句話,“士可忍士兵不可忍”,北洋水兵哪能讓小日子過得不錯的日本人猖狂,不少水兵選擇了還手,繼而越鬧越大,變成了群體械斗。400多名水兵在水兵笛的召集下聚集在一起,發揮出了驚人的戰力。
不過,日方早有準備,警察糾集當地人足足近千人,還有不少人拿著刀劍劈砍,而北洋水兵大多手無寸鐵,只能用隨手撿來的石頭、瓦片、木棍等作戰,很久就處于下風。
日本警察和中國清廷水兵,上千軍警在日本國土上斗毆,估計也是開天辟地第一遭了。這次械斗持續到深夜11點才落下帷幕,日本長崎縣有關人士平息事件姍姍來遲,很難說沒有故意的成分。
此役,水兵方面有5人死亡、44人受傷、5人失蹤。而日本方面死了2名警察,受傷29人,還有一些參戰的市民受傷。
事情發生后,北洋艦隊高層怒不可遏,一方面電報李鴻章,一方面進入臨戰狀態,炮指長崎港。
此事,在“305”毫米的巨炮下,就等日方給一個交代!
李鴻章專業和稀泥,日本強硬終服軟
“長崎事件”發生后,中日雙方就此進行了長達8個月的交涉。在這艱難的交涉談判中,清廷有3位重要人物發揮了作用,他們分別是李鴻章、徐承祖、伍廷芳。
李鴻章是其中的決策人物,但他也是變臉最快的人物。
初聞“長崎事件”時,李鴻章大發雷霆,對外虎軀一震,召見日本駐天津領事波多野,嚴厲威脅:“如今開啟戰端并非難事,我兵船泊于貴國,艦體、槍炮堅不可摧,隨時可以投入戰斗。”
對內是懷柔手段,認為“武人好色乃其天性,但能貪慕功名,自然就我繩尺”,對北洋艦隊多加撫恤。可當日本態度強硬,堅持認為責任在中方, 拒不承擔撫恤時,他又開始使出祖傳神功“和稀泥”。
他還是老一套,提出 “未可因此開釁, 貽廟堂憂”的穩健辦法, 即使“長崎案件”變成懸案停審, 也希望日本自我轉圜, 最后和平解決。
駐日公使徐承祖則比較激進,在雙方會審,大多數證據都證明是日方的過錯,而日方還死不要臉堅決不承認時,他怒了。他上書李鴻章:
“(日)屢次背約欺藐 ,今決意絕交, 興戎與否, 悉聽尊便, 并請護照回國。”
徐承祖氣得要卷鋪蓋走人,并讓李鴻章與日本斷絕邦交,出兵揍他當然是最好。
而作為中國近代首位法律博士,李鴻章“外交智囊”的伍廷芳則提出了3條建議:
1、按照法律流程進行兩國會審,均無異議可直接執行。
2、如果意見不同,要請各級相關官員和部門核對商討,直到最后還是不談攏,就請西方列強調解。
3、如果西方列強調解后,雙方還是談不攏,那就撤退使臣, 斷絕邦交。
事實證明,在清廷305毫米的巨炮下,日方還是同意了西方列強的調解,最后同意了德國提出的折中方案:互相賠償,各自問責。最后按傷亡人數處理,日本賠付中國52500元,中國賠付日本15500元。
這個處理結果,在現在的我們看來只能說差強人意,清廷勉強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日方死鴨子嘴硬,并未承認自己的錯誤,只是變相在補償款上服了軟。
對此,清廷上層是非常滿意的,電報上寫道:“崎案現經德使轉圜, 日外部愿遵傷多恤重之議, 歸結而不失體, 事屬可行 。如別無翻覆, 及另添枝節,...以便畫押結案 。”
不過,清廷滿意,不代表日本滿意。甚至有人說,這件事刺激日本瘋狂擴軍,最終導致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引發大清國難。
后續及影響
在長崎一事的處理上,在日本人看來,就是天大的恥辱和讓步。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這件事最終能取得如此結果有多難。
1886年12月21日,日本明治天皇親自主持,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及內閣大臣井上馨 、山縣有朋、大山等人出席,就“長崎事件”討論了整整5個小時,也沒討論出個最終結果。
不是日本上層不愿意做決斷,而是這個決斷在日本人看來,有一點讓步就是恥辱。所以,當長崎事件處理結果公布后,日本是群情激奮,“中國威脅論”大肆流行,“大力發展海軍”成為了全體日本人的心聲。
當時民間日本小孩流行一種游戲,他們分成兩組,一組飾演壞人有著“定遠”“鎮遠”的北洋艦隊,一組扮演日本艦隊,游戲目的就是打敗北洋艦隊。
日本上層也大力發展海軍,明治天皇從自己的錢袋里撥出30萬日元,老娘阿巴桑捐出首飾,全國文武官員拿出1/10的薪水支援海軍。日本政府發行了1700萬日元的海軍公債,沒多久就被瘋狂的民眾搶光。
靠著激憤的情緒和有力的措施,日本從1886年長崎事件爆發后,到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海軍那是飛躍式發展。在短短6年內,新增艦艇12艘,部分軍艦主炮口徑達320毫米,火力尤其是速射炮遠遠超過了北洋艦隊。
而曾在日本國土耀武揚威的北洋艦隊,在這6年里,竟沒有添置一艘軍艦。腐朽的清廷上層,還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只關注著慈禧這個老太太的六十大壽。
如此強烈的對比,不免讓人唏噓。而結局,更讓人痛心!
1894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后,昔日有著“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曾經在長崎威風凜凜的“定遠號”和“鎮遠號”,一個被劉步蟾炸毀沉沒(不想資敵),一個觸礁被日軍俘獲。
不知遠在廟堂之高的李鴻章等人,還記得昔日長崎港口北洋艦隊龍旗列列、劍指東洋的場景否?
全文完/葉子聽禪。
覺得我寫得還不錯的各位讀者大大,歡迎點贊轉發收藏三連。聽歷史與人物故事,關注我不迷路。
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