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我國血脂異常人群患病率明顯增加,總體患病率高達40.4%。而血脂異常是導致血管粥樣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是引發冠心病、心梗、腦卒中、腦出血等心腦血管疾病的最大危險因素之一。那么出現了血脂異常,怎么知道血管堵沒堵呢?今天,
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我國血脂異常人群患病率明顯增加,總體患病率高達40.4%。
而血脂異常是導致血管粥樣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是引發冠心病、心梗、腦卒中、腦出血等心腦血管疾病的最大危險因素之一。
那么出現了血脂異常,怎么知道血管堵沒堵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都有哪些檢查項目可以了解到頸動脈、心臟、大腦等處血管的情況。
堵沒堵,看動脈血管粥樣硬化程度
血管堵沒堵,其實是指動脈血管粥樣硬化的程度。而血脂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也就是中醫中的“血瘀”。
而血脂異常,多是因為血清中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或甘油三酯(TG)異常升高。
這些膽固醇一旦升高,就會在血管壁中不斷堆積,同時還會黏住血管中的血小板、紅細胞,逐漸硬化、或是形成血栓。日積月累下,血脂異常就會慢慢導致動脈血管粥樣硬化。
有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有2000萬人死于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心梗、腦卒中、腦出血等。
這2種檢查,可以查看動脈血管粥樣硬化情況
1、超聲檢查
超聲,是臨床中作為篩選和診斷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首選影像學手段,便捷、無創、經濟。
而目前主要用到的有:二維超聲、多普勒超聲、灰階中位數(GSM)技術、超聲微血管成像、超聲造影。
二維及多普勒超聲:主要是檢查血管內-中膜厚度、斑塊大小和血管腔狹窄程度。但無法判斷出斑塊的易損性,即斑塊的穩定性。
GSM技術:主要檢查血管中斑塊的性質,是否出血或壞死、纖維化或鈣化。
超聲微血管成像:可顯示低速血流的特點,用于評估器官、組織內的血流灌注情況。即心臟、大腦、腎臟等器官的血流情況,是否出現灌注不足(缺血)。
超聲造影:主要是對組織內微血管進行成像,可以更好顯示血管內中膜斑塊的形態學特征,如:易損性。同時,可以用于評估心肌缺血灶的灌注情況。
而對于想要快速獲知全身動脈粥樣硬化情況的患者,可以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查看動脈內-中膜厚度(IMT)、板塊性質及狹窄程度。
其中,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的增加是全面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主要標志,同時也是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通過對頸動脈超聲檢查,可以很好預測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危險系數。
2、血管造影
目前,臨床中常用到的血管造影,主要有:CT血管造影、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CT血管造影:能夠清晰顯示動脈血管壁情況,狹窄程度、斑塊質地、大小、斑塊表面狀況等。
該技術成像速度快,同時不良反應少(前臂靜脈注射造影劑),可以有效、準確而無創地檢查心臟、大腦等動脈血管情況。廣泛應用于心腦血管、腫瘤等疾病的診斷及評估,如:冠狀動脈造影、腦部血管造影等。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以更加全面、直觀顯示動脈、靜脈情況,同時可以對病變血管進行清晰顯示,還可以顯示器官、組織的供血情況,如:腦部供血。但成像時間長,價格昂貴。
總的來說,血管堵沒堵,可以通過超聲檢查、血管造影等技術來判斷動脈粥樣硬化進程,查看是否出現粥樣斑塊、以及斑塊的穩定性等。
參考資料:
[1]李萍,惠品晶,金琳,王迎春.超聲造影在動脈粥樣硬化診斷中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20,26(03):549-553.
[2]王凌.比較經顱多普勒(TCD)與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檢測顱內大動脈的實際價值[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87):147.
[3]劉俊中,王天玉,郭廣濤,王海波,劉一強.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應用CT腦灌注與血管造影診斷價值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15,13(07):4-6.
[4]吳桐,王凱,艾林,戴建平.CT血管造影與MR血管造影對顱內動脈瘤診斷價值的對比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5,6(05):339-343.
陳夕東